如何持續與時俱進,保持新鮮感與活力?ㄧ 專訪思維設計總監陳詩涵:「我很期待能做完全沒做過的東西,讓我又有機會去學習全新的事物」

 
 
 

正如安迪·沃荷 Andy Warhol 所言,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會有那個15分鐘可以成名。有些人的機會來得早,另一些人,則可能來得晚。不過重要的不僅是成名,更在於成名後的發展。有人成名後就此停滯沒有改變,有些人,如思維設計,則持續進化。


思維設計是 Hey!Cheese 早期就開始合作的設計公司。其實我們曾經拍攝過的客戶,從以前到現在,還能一直進步、不斷調整方向的設計公司並不多。思維設計給我的感覺,就是長時間與時俱進,始終保持一種新鮮感和活力,主動積極尋求進步且探索更多可能。這一點滿厲害,也是相當難能可貴的。此次專訪我們出發台中,邀請思維設計總監陳詩涵 Emily 來聊聊關於這方面的看法—她是如何洞察新時代的挑戰,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和契機。

 
 
 
 

(以下內文以 E 代稱陳詩涵 / Emily;J 代稱Jamie )

 
 

Q:首先請Emily分享你的學習背景與工作歷程?



E: 我畢業於雲科室內設計系。從一開始我就確定自己要走室內設計的方向,從未想過要轉換跑道。即便工作很忙,它會讓我有動力一直往前,得到很多樂趣跟挑戰。創業之前,我曾在兩三家設計公司工作過,有商空、也有專做住宅的。我很感謝以前的老闆給我自由嘗試的機會,讓我學到了很多。有努力過就會有得到,後面接到相關的案子就有經驗知道如何與客戶溝通,對我來說非常有幫助。




Q:在你的執業生涯中,有沒有某個轉折點影響你日後的設計觀念和做事態度?



E: 沒有特定的轉折點。主要是我不喜歡自己的設計一成不變,所以我對新的材質和創新的設計手法總保持開放的態度,只要有機會,我就會嘗試將這些新元素融入我的作品。


我習慣一直關注國內外的設計趨勢。保持學習的態度,對設計會產生很正面的影響。設計有進步和改變,客戶也會明顯感受到,能夠吸引到的客群也會越來越不一樣。
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Q:一開始開業時,有想過要發展到多大的規模嗎?



E: 其實在我創業初期,並沒有設定具體的規模目標。當時我剛離職,想要轉換工作環境的時候,之前的客戶回來找我,讓我有機會獨立接案。案子完成後,我意識到自己似乎可以獨立接案,於是開始在網絡上尋找機會。有些屋主在網路上找設計師裝修他們的家,我就主動推薦自己。一路走來,我什麼樣的案子都接,慢慢的累積起來。後來屋主陸續在網路分享他們家,來自各方的客戶開始變多。我才開始思考是不是正式登記公司。


J: 這是很難得的人格特質。我發現很多表現出色且成功的人,都具有類似的特質。有時候當你全心投入做一件事,你會全力以赴,不太考慮結果,這種心態對創業者來說非常有幫助,它可以在面對不確定和挑戰時提供支持和幫助。

 
 
 
 
 
 

Q:即便在業界多年,你們仍保持一種新鮮感和活力。是什麼因素和特質,使你持續保持這種動能?



E: 在台中我們有許多設計師群組,大家都很開放不藏私。當你看到某個作品感興趣,他們會很樂意安排 Open house 帶你參觀,你可以詢問怎麼做,無論是關於建材的品牌、色號等等,他們都願意分享。如果遇到問題,不知道如何解決,有相關經驗的設計師也會分享他們的處理方式。


他們偶爾也會組織活動,比如參觀某家廠商的展廳和傢俱店。每當群組中有人獲得新知,都會分享給大家。這一群朋友總是激勵我去吸收新知,使我可以不斷更新資訊,一直不停地往前。


J: 我發覺你一直在「學習怎麼學習」這件事情。除了設計本身,你們是否也會討論品牌經營方面的事宜?


E: 我們會討論社群經營方面的事情,譬如貼文發佈的時間點等細節。至於品牌方面,我們較少討論,因為每家公司的品牌定位有所不同,大家的風格屬性也會有些差異。但即使如此,無論是在風格還是品牌策略下,仍存在許多共通點可以交流,甚至經營面的問題也會聊到。

 
 
 
 
 
 

Q:你們怎麼定義自己(的品牌)?



E: 我一開始並沒有特別設定我們的風格,主要目標就是創造讓人感到舒服實用,住得長久的空間。我希望我們能呈現出一種乾淨、簡潔、通風良好,並有綠植的環境氛圍,這些都是基於人的基本需求來設計的。


早期我可能會使用比較多顏色,但隨著年齡增長,我的設計樣貌逐漸轉向以舒心宜居為主。不過偶爾可以讓自己有一個挑戰,嘗試一些調性不同的設計元素。這樣不僅能滿足那些尋找非主流設計的客戶,也能讓客戶知道,即使他們想要的東西不在我們主要設計範圍內,我們仍有能力規劃。

 
 
 
 
 
 

Q:在公司經營上,你怎麼帶領同事在每個階段的創新與進步?



E: 我不會藏私,我會跟同事分享要怎麼做會比較好的方法,如果有新的建材或沒看過的東西,我也會分享給他們。但是他們之後會怎麼做,由於每個人的個性不同,有些事情你無法去改變。例如我不斷推動他們,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能你交代十件事情,十件事通通做得很好。那如果有同事在所有方面都表現出色,他們很有可能之後會選擇自己創業。


公司已經經營了10年,我們內心很清楚每個人的選擇不一樣,各自都有自己的目標和發展方向,所以同事不太可能會一直留在公司。對我來說,當他們自己去創業時,這會是某種肯定。

 
 
 
 
 
 


性格不一樣,想要創造的路就不同

 
 
 
 

Q:你們主力是住家設計,不過之前也做過自己的辦公室改造、大型辦公廠辦和書店等特殊場域。針對這些較少規劃的空間類型,你通常會如何思考與進行?




保持學習的心態很重要,你不要放棄任何學習的機會,這些東西很可能在未來某天派上用場。而每一次的經驗,也有助於我在未來更進步



E: 我很謝謝那些願意給我機會的業主。就像你所說,我們在網路上的商空案並不多,大概有九成九都是住宅。不管是科技公司廠辦或是書屋,能夠接到這兩個案子,我自己也感到很意外。在這些空間的設計過程,我們花很多時間進行前期的研究和準備工作,從而精確地把握空間應有的感覺和功能。我會收集大量的相關資料,這些資料讓我有一個明確的出發點,知道至少需要達到什麼標準,設計才能有效果。

 
 

中鎮醫療辦公室
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京梔家書屋

 
 

京梔家書屋

 
 

Q:針對多樣化的客戶類型,你通常會如何進行溝通,確保後續符合他們需求和理想模樣?



E: 面對客戶類型的多樣性,我們注重的是從根本上理解客戶的生活方式和需求。家不只是空間的展示,更重要的是如何在其中生活。我們會與客戶深入討論他們的日常生活,而不僅是漂不漂亮。從基本的生活需求出發,會包括了解他們對於空間的具體要求,如儲物需求、活動範圍等。如果在設計階段就解決客戶未曾想到的問題,他們搬入後發現一切合乎實際使用需求,也會感到更加滿意。


個人經驗也很重要。我自己設計過自己的家,因此我會將自己的實際生活經驗,如插座的數量、吊衣桿的適宜高度等,反饋給客戶。不僅增加與客戶的互動,還幫助他們更深入地考慮自家的設計需求,從而優化居住環境。

 
 
 
 


家的本體是「你要怎麼在裡面生活」?

 
 

J: 那麼遇到堅持己見的客戶,你會怎麼溝通?


E: 討論設計時,我不會完全要業主遵照我的想法,畢竟他們才是生活在那個空間的人。我會試圖說服,但如果他們堅持自己的想法,我也會尊重。遇到屋主猶豫不決,當我認為答案是什麼,我通常是直接跟他講。我相信這也是屋主選擇我們的原因之一:需要有個人跟他確定這個東西做起來是可行的。


很多屋主其實沒有相關經驗,但他們有時候會強硬地想要某件東西,在這種情況下,我認為不是全然順應他們的心意,但是結果並不理想。而是根據經驗,告知他們後果呈現會是如何,但最終的決定權仍在屋主手中。事前「告知」客戶這些潛在後果,盡量避免日後出現問題,將責任怪罪於設計公司
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J: 最近很多人在聊AI,認為設計師的角色可能會被取代。不過從前面的對話,我發覺你的訓練帶來兩個重要的優勢:第一個是客戶對妳的信賴感;其次,你能迅速且準確地理解屋主的想法和需求,轉化在平面上。這其實也說明了建立在人際交往基礎上的「信任感」,可能會是AI在近年內較難以去取代的一件事。


E: AI在設計領域的應用,我認為適合那些不需要改動格局,偏向快速和簡單設計的客戶。我們的強項在於可以迅速應對更複雜的需求,即時將業主想要的模樣融入貼合他們居住型態的空間格局。我現在很珍惜舊屋改裝,以及會大幅更動格局的空間,那些案子都是有可能讓我們有一個更好的作品。

 
 
 
 

Q:記得從某一次拍攝開始,你們開始對自己照片的調性風格有自己的想法,也會提出一起討論。是什麼樣的時間點和原因,促使你們開始對視覺有更多想法?



E: 這是一種經驗累積。因為拍很久了,我知道什麼樣的畫面氛圍是我們會放在網站上的。我們基本上只有一次拍照機會,在現場如果猶豫不決,像是Deco擺放的位置或是屋主的東西要收拾到什麼程度,畫面不是你要的,最終出來的東西可能不符合期望。所以就是一次做到好


J: 你現在還會想拍什麼樣類型的照片?


E: 我想要拍一些更具有人文氣息的近景照片。大家的照片視角都差不多,這時若有一些細節與生活感的角度,傳達出質感和情感深度、有「人味」的照片,反而會更吸引我的目光

 
 
 
 
 
 

Q:最後,你會不會期待有天客戶來找你,請你做一個之前完全沒有做過的案件?



E: 會,我不會排斥這種機會,這個比我做豪宅還要喜歡。我希望能做一個完全沒有做過的東西,因為這又有機會去學習全新的東西。我很享受這種學習和探索的過程。


設計是不停在進步的產業,重要的是不要把自己限制住,要提升自己。如果不保持成長,很快就會被淘汰。

 
 
 
 
Jamie’s Note
Emily 剛開始就提到一個很重要的特點—「學習怎麼學習」。只要有這個能力,無論在什麼時代,我相信都能夠應對自如。人生也沒有幾個10年,能夠和客戶建立像我們和思維這樣長時間的合作關係,真的是屈指可數。老實說,我以前也沒有想說他們現在能做到這樣的水平。所以我蠻期待思維未來五年、十年後的發展。

 
 

採訪|Jamie Lo . 編輯|ChichiL
攝影|Jamie Lo、ChichiL
 
 
 
 
關於攝影師這個稱謂,其實我沒有太多意見,因為這是大家認識的我。但說穿了,我是個喜歡創造的孩子,對創作沒有特愛的工具,卻有特別的熱情。認真起來打拼時有個老靈魂,但對於創新與體驗,永遠像是實驗室裏的小朋友。我想分享我怎麼看我的攝影師工作,以及工作上的點點滴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