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鏡頭裡外的設計觀察」09 ㄧ 將沈浸式體驗融入空間設計的思考哲學

 

空間/ 共生制作

 
 
近年我們生活中經歷許多不同的沈浸式體驗,從大大小小的策展內容,限定活動的設計,而至商業空間、住宅設計,都刮起一股沈浸體驗的旋風。策劃者透過各種方式,把「儀式感」呈現得更充足完整,讓環境空間別具意義,時空皆凝結於當下時刻,同時間參與者也進行一些特別有趣的事情。
 
 

為什麼現下的空間設計,尤其是商空,紛紛結合沈浸體驗的思維?我想其中之一個原因,來自現在可以做同件事情的場域數量太多了。想吃某一種料理,有超多家餐廳可以選擇;網路上搜尋酒吧,便會跳出一堆推薦,這般爆量的情況下,店家勢必要把自身的特色和定位勾勒出來,才能創造區隔性跟新鮮感,並且脫穎而出。


於是除了商品上的用心,周邊環境及整體氣氛的營造、使用物件的搭配等等,都將因最終目的為何,店家想如何行銷,跟大眾溝通該空間有十分緊密的關係。

 
 

空間/ 丞聯合空間設計事務所

 
 

藉由五感轉換,由淺至深引領人走進體驗


生活源自經驗和感受的累積堆疊而成,內容越豐富,人們感知的能力相對也會有越多層次。無論是拍攝以及自身參與的經驗,就我觀察,一些很棒的沈浸式空間,大部分會有幾點常見的元素手法:


最直接的就是溫度與溼度的變化。夏天時外頭很熱,在你走進一個涼爽的百貨裡頭,溫度和濕度很舒服,就是一種非常直白的沈浸體驗,使我們從浮躁的心情,切換成準備逛街購物的情緒。


另一個是光線變化,當人們自夜幕籠罩的氛圍,突然走進一處燈火通明的室內,抑或是在白天時,通往霓虹燈閃爍的迷離空間,都是可以瞬霎改變感官與想像的刺激元素。

 
 

空間/ 伴境設計

空間/ 崧琳設計

 
 

再來還有氣味以及音樂,嗅覺與聽覺上的轉換,連同接待者舉手投足的態度,言談的速度語調,都會影響到每個到訪的人的五感心境。人與人互相影響,為此調整自己的思路和節奏,進入另一個創造的情境,不知不覺中,我們也成為情境裡的一部分。

 
 

空間/ 覺知造所

 
 

不只是商業空間,居家空間也常看到設計師藉由高度的改變,打造不同的氛圍感受。譬如把和室架高,我們一進去儼然會盤腿,坐下來靜心喝茶。而下潛式的環境,則會讓人有被包覆住的安定感,客廳與一些需要穩定感覺如簽約場所的地方,就會常用下潛空間的形式。透過不同的元素交互堆疊,我們漸漸被引導到其他境界裡面。

 
 

空間/ 蟲點子創意設計

 
 

空間/ 大名 X 涵石設計

 
 

用鏡頭語言呈現情境,首先你要放大感官去體會


那麼面對一個具備豐富體驗的空間時,要怎麼把裡頭的環節氛圍,轉換成平面語言?


我會先自己去感受這個空間想傳達出什麼東西,是危險、好奇、被愛、創新的感覺,還是交流的感覺?除了跟助理討論,也會詢問設計師「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設計?」、「你想要表達什麼?」。當大家感知到的東西都滿接近的話,那就是空間的核心所在,我們便可以用不同的東西去展現這個核心。簡單舉例,由於平面無法傳遞現場空氣的冷熱溫度,我們便會把這些感受,調整成也許畫面色溫偏冷一點,那假設他希望帶給人們期待感,又將是不一樣的色溫表現。

 
 

空間/ 山海空間

 
 

空間/ 澤序空間設計

空間/ 兩個因素空間設計

 
 

反向操作,把不屬於空間氛圍的東西撤離


平面畫面跟動態影片,或是親自身歷其境,勢必有很大的不同。由於平面是靜態的表現,視覺語言仍會受限,相對沒有那麼多東西可以闡述,因此我們可以換一個思考模式:如果沒辦法添加更多相同的感覺堆疊進去,那我們反而用減法,把一些不屬於這個空間、與想要傳遞的意念不同的東西撤掉。例如,有個房間想營造緊張冰冷的感受,那我們看到一些相對幸福的東西,像是小熊、棒棒糖等幸福的元素就可以拿掉(除非是反向用詭異的呈現)。

 
 

空間/ 鉅程設計

 
 

透過畫面的比例,延續情緒發展


畫面的比例也很重要。如果環境表現很壓迫的感受,在構圖上就可以也讓觀眾感受到壓迫跟侷促感,像是把比較近的東西,也許是桌上的眼珠、瓶子裡的石頭、冰塊放到很大,這不是我們平常會有的視角,就會產生壓迫感。


如果想讓人感受一股緩慢舒服而享受的氣息,那我在畫面的比例上,就可以用形狀來構通。弧形會覺得較為安定舒服、不那麼尖銳。而畫面也不會被裁切在很奇怪的地方,例如我就讓構圖是比較長形扁平,可以很舒服地看到每個完整的東西。甚至當室內擺設的元素不能移動時,我們便可以調整構圖跟畫面比例,都會對畫面呈現有所幫助。

 
 

空間/ 蟲點子創意設計

 
 

空間/ 丞聯合空間設計事務所

 
 

抽絲剝繭:分解情境的關鍵樣貌


另外還有一點,拍照雖然都是單張單張照片,但其實我們在轉化呈現時,可以用兩三張,就如一個連坐的感覺去陳述同一件事情,堆疊出想傳達的涵義。


當你一個畫面沒辦法完整講完一件事情時,最好的方式是嘗試用三四個畫面來表達,或者去改變它的順序,來營造一件事情。這就像我們在看分鏡 Key Cut 的感覺。像是要展現「這盒披薩好好吃」這件事,第一張我可能先拍披薩盒熱騰騰冒煙的感覺,第二張,反拍盒子四周圍了一圈大小朋友,人人很期待、流口水的樣子。第三張是盒子打開,有人半片在嘴巴,半片拉出來牽絲的感覺;而第四張就是所有人吃飽喝足,躺在沙發上摸肚子的畫面。這些畫面的總和,觀眾便能直覺感受到這個東西傳遞什麼情境。所以 Key Cut 的選擇也很重要,重點的鋪陳和順序,讓我們用多個平面製作來表達立體的時空資訊。

 
 

空間/ 鉅程設計

 
 

空間/ 合風蒼飛設計

空間/ 和和設計

 
 

之前訪問過覺知造所主理人 Daniel (胡廷璋),他提到,所有東西就是在做一個「一」。設計者讓每道細節環環相扣,藉此包覆體驗者諸多的感官感受,不僅訪客感到被重視,自然也會多一層認同感,而這即是一種沉浸式的體驗。攝影亦是如此,我們藉由鏡頭底下的畫面鋪陳,讓觀者從影像感覺到宛如置身於空間的沈浸感,那即是我們攝影人的「一」。


願你我在新的 2023 年,都能持續用凝聚於「一」的創作,感動自己,感動世人。

 
 

空間/ 好室設計

 
 
 
關於攝影師這個稱謂,其實我沒有太多意見,因為這是大家認識的我。但說穿了,我是個喜歡創造的孩子,對創作沒有特愛的工具,卻有特別的熱情。認真起來打拼時有個老靈魂,但對於創新與體驗,永遠像是實驗室裏的小朋友。我想分享我怎麼看我的攝影師工作,以及工作上的點點滴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