Jamie 專欄 #125|世界太快,我們都需要練習講重點

 

空間/ 直尺設計

 
 
無論是與設計師、業主,還是整個團隊溝通,我們時間往往有限,因此快速精準地傳達訊息能推動任務順利進行。在資訊快速更迭的世代,攝影師不僅在溝通時需要講重點,還需要讓畫面講重點,使觀眾快速理解作品的設計意圖和背後故事。接下來的內容將從「溝通」與「拍攝」這兩個角度,分享我對『如何講重點』的一些想法。

 
 

空間/ 寬玠設計

 
 

關於講重點,前提是你必須要知道什麼是重點。你要講的故事是什麼,希望達到的結論又是什麼東西,才能真正抓住重點,避免浪費時間。如果自己都不知道什麼是重點,自然很難有效傳達訊息。



「我懂你」背後意涵:懂產業脈象、懂客戶需求、懂舒適圈界限


我們需要一套完整的知識體系作為支撐,除了消化客戶需求,同時也必須了解這個產業的動態與狀況。因為當你完全掌握故事的核心和背後的邏輯,才能在溝通時確切抓住要點。如果不夠了解每個細節,表達時容易顯得混亂或無章理,直接影響溝通效果。

 
 

空間/ 里摩設計

 
 
通常在與客戶溝通時,我會先讓他們明白「我懂你」,即我已充分理解他們的需求和風格方向。這一點可以讓對方更安心,並促進信任的建立。當客戶開始表達時,我會仔細聆聽,適時提出一些想法,表達出我能滿足需求之餘,也有一些不同的建議供他們參考,這些建議可能會稍微超出他們的習慣,但能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,使雙方的創意碰撞更為豐富。

這樣的溝通過程就像選擇餐廳:先清楚自己想要吃的東西,接著再進入細節,而不是一開始就關注糾結每個細項,像吃不吃辣或不吃什麼肉。當雙方的理解達成一致後,接下來的討論便能更為順暢,並能深入討論設計和拍攝的具體需求。

 
 

空間/ Resi 設計

空間/ 玖柞設計

 
 

空間/ 初宇制所

 
 

從最大的地方開始觀察設計細節和手法


就像畫畫一樣,每個藝術家都有不同的工作順序。有些人會先從人物的臉部開始,有些人則會先勾勒出身體輪廓,再逐步刻畫衣物、褲子、腳。無論哪種方式,基本上都需要先確定整體的姿態或動作,這樣才能有清晰的框架。進入一個空間時,我會先繞一圈,快速感受它的整體氛圍和美感,像是在腦中為這個空間勾勒出框架,這就像畫畫時先確定姿態和輪廓一樣。

接著要怎麼找出設計重點?我會先考慮這個設計的稀有度。這取決你對自己要講的故事掌握度多寡,以及對產業的了解程度。如果你對這個領域了解不深,可能會被一些以為「很酷」,但其實是常態的設計所誤導。所以在這個產業,要看得夠多、做得夠多,不論國內外的潮流趨勢、最新的設計手法,法規面的知識都可以稍微了解,這些知識一環一環延伸出你的觀點,了解這個產業在幹嘛,自然而然就能判斷出哪些設計是重要的空間核心。

 
 

空間/ Resi 設計

 
 

空間/ 理絲設計

 
 

每個空間一定有其核心重點,通常會出現在主導整個空間調性的地方,像是客廳或大廳,因為這些是使用頻率最高的區域。其次可能是廚房、主臥 ......。我大多從最重點、最主要精神的地方開始拍,從這些主體性看見設計的強度和力道,逐步吸收各部設計的思考。你先從最大的開始去看一些設計師處理的手法,就可以看到很多不同的細節,再去觀察這些東西怎麼呈現在小地方。

譬如,我先拍客廳的一些面向。你可能看到電視牆旁邊用一些石材,或是木頭與金屬的搭配,這個元素可能延伸進去主臥,也會出現這個手法。

 
 

空間/ 二三國際

 
 

空間/ 二三國際

 
 

理想狀態下,我多會從最主要的空間開始拍攝,將最多的時間留給這些重點區域。此外,我通常會給這個空間兩次機會。例如早上的光線跟下午可能會不一樣,所以我先拍一次,並提醒現場的東西先不要移動或改變佈置,等到下午再回來檢視光線的變化。這樣一來,有機會捕捉到空間在不同光線下的表情。但假使本身光線不會有太大變化,那就不需要這樣做。

另外,由於室內設計是有一個目的性的設計,它是做給人用的,住宅要符合特定屋主的一些個性,餐廳的設計是為了讓人舒適地用餐,因此想給人家什麼一致的體驗跟感覺很重要。

我會著重捕捉這種一致性,確保畫面能反映出設計的整體協調感,並讓觀者感受到空間的和諧與完整性。假設他的「一致」就是多元化,例如喜歡做很多不同時代風格或是品牌家具的混搭,當內部每一個空間都是這樣做,它的豐富性這件事也會變成有重點的設計,成為整體空間的一致性。

 
 

空間/ 理絲設計

 
 

用「具體事實」傳達想法


從前置溝通到拍攝及後期修圖的每一步驟,我盡量以具體事實來陳述看法,避免使用過多主觀感受。原因是事實不太會去動搖,而「感覺」的東西,很容易發生我的感覺跟你的感覺不一樣的差異, 所以我盡量都是講事實面的東西。像一個物件大,它就是大;小,它就是小。有些房子的樓層高度偏低,抑或是老房子可能會有些傾斜,這些都是既存的事實。

 
 

空間/ 里摩設計

 
 

空間/ 文域設計

 
 

空間/ 日和設計

 
 
我們畢竟還是商業拍攝,即便出現溝通上的差異,仍必須放在心上:客戶找我們來合作,雙方之間應該是種 co-working 的友好共創關係,不是站在對立的立場。所以明明是在做一件合作的事情,不能讓對方感覺我們的態度像是與之對立或衝突。

這個狀態蠻微妙的,你不能太討好,一味地迎合客戶,但是又不能沒有自己的個性。最理想的是提出他喜歡,卻不一定全部都是看過做過的東西,把客戶帶到舒適圈的境地之後,再來讓他嘗試不同的東西,過程中創造一些新鮮的驚喜,這樣的合作不僅促進彼此的信任,也讓創意表現擁有更多發揮的空間。

 
 

空間/ 灰色大門

 
 
 
關於攝影師這個稱謂,其實我沒有太多意見,因為這是大家認識的我。但說穿了,我是個喜歡創造的孩子,對創作沒有特愛的工具,卻有特別的熱情。認真起來打拼時有個老靈魂,但對於創新與體驗,永遠像是實驗室裏的小朋友。我想分享我怎麼看我的攝影師工作,以及工作上的點點滴滴。
 
 

SPEAKOUTJamie Locolumn, jami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