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 專訪 ]藏寔設計黃凡瑋、黃少珍:她們筆下的設計,將時代文化肌理滲透空間,醞釀難以被定義、真實而經典之美

 

左至右:Jamie、黃凡瑋、黃少珍

 
 

許多設計師在專業養成的過程,往往會有一個明確的楷模或參考範本,幫助他們在成長過程中發展設計理念,乃至於創業階段形塑風貌。不過今天訪問的對象 — 藏寔設計 HxH Labo, 擁有獨樹一幟的風貌,並且難以被定義歸類。他們時而展現實驗性,在細膩的設計裡透露深厚的藝術底蘊,作為觀眾的我們,只能用感官直覺,來欣賞這些辨識度很高,彷彿是自然而生的空間。

 
 
 
 

關於「藏寔」名字的由來,兩位主理人黃凡瑋(Fanwei Huang)與黃少珍(Melody Huang)解釋,「藏」代表著隱藏(Hidden)之意,而「寔」則是源於兩人名字中的「玉石」部首同音,又為「實」的古字,有著「真實」的寓含 —— 希望挖掘出藏在故事背後真實的寶石。


正如品牌名稱所示,他們的設計常令人感到耐人尋味,很多時候都值得在畫面前多停留個幾秒,凝視裡頭的一器一物。而外界對藏寔的印象則是神秘又低調。於是我們前往位於潮州街靜巷內的藏寔設計辦公室「挖寶」,探究是什麼樣的養成和思維,影響、塑造出他們獨特的觀點與創意發想。

 
 
 
 

(以下內文以 F 代稱黃凡瑋 / Fanwei Huang;M 代稱黃少珍 / Melody Huang )

 
 

Q:你們出國去唸書之前,在臺灣也是讀相關科系嗎?



M: 我大學是念景觀設計,這是一個相對較大的尺度。但後來覺得這種尺度不是我喜歡的,所以研究所改讀室內設計。


F: 我大學主修戲劇系的舞台設計。因為我小時候很喜歡建築,最後還是轉向室內。從非現實,故事在使用的空間,轉變為現實生活人在使用的空間。

 
 
 
 

STYLE




Q:你們設計的發想來源和思考脈絡為何?



F: 我們兩個研究所,都是在紐約普瑞特藝術學院 (Pratt Institute) 受一樣的室內設計訓練,所以邏輯思路還滿相似的。


我記得在 Pratt 老師第一堂課就開宗明義講說:「不要跟我討論 Style(風格)」。我們所有的簡報作業絕不會用其他空間的圖片。靈感都是來自別的元素:可能是某位畫家的畫作、一張攝影照片、某種質地,甚至是與形體無關的空間安排邏輯,還是某人的個性。假如簡報時提出今天要做工業風,絕對會被老師打槍駁回。這樣的訓練方式影響我們很深。

 
 
 
 

M: 直到現在,我們每個案子也是用同樣的發想模式,而不是討論「風格」。很多客戶對他們描述的東西也不是很清楚。就像有人說要「美式風格」,那我們必須要了解,你是指西岸還是東岸?哪個年代的美式 ...... 這之中包含了很多種樣貌與生活方式。


談論「風格」是為了溝通上能讓業主理解,所以我們難免還是會這樣子去描述。但在設計過程中,我們內心並不是在想這些事情。


F: 這也是為什麼你會覺得我們的作品難以被歸類到任何特定風格,因為我們不把焦點放在這件事上





如果別人問起我們的「風格」是什麼?我會說,我從你的使用習慣,去創造屬於你的東西

 
 
 
 
 
 

Q:請進一步以作品為例,分享當時的靈感,讓我們更加了解你們的思考過程?



F: 之前拍過的一個住宅案,就是我們看完荷蘭畫家 Henk Helmantel 的特展《凝視日常》之後,從中激發空間如靜物畫的想法。(延伸閱讀
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M: 另一個兩戶對應《方寸之間》和《內外之間》這住宅案,我們那時去到現場很快就下了這樣的概念來框架不大的空間。


F: 關於《方寸之間》和《內外之間》一案,我們看現場的時候,就鎖定光線跟尺度這兩件事情。因為空間很挑高,窗戶非常大,正好早上下午,各有很漂亮的光線灑入。那份陽光進到室內的感受,還有空間尺度,都會讓我們覺得好像置身在西岸房子裡。正好很貼近一本我們很喜歡的攝影集裡面的照片,所以決定用這種膠片的感受去呈現它的色調和結構性。
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Q:經過你們設計改造過的空間,會給人一種錯覺:彷彿是在國外的房子,或像是臺灣藝術家在國外的住所那樣。



F: 其實我們使用的材料和顏色還滿台式的,所以我們自己覺得很台。會讓你有這樣的感受,應該是比例的關係,特別是線條的切割方式,可能比較像國外的手法。


M: 為什麼我們說還是很台?因為臺灣的建築體跟國外差別很大,而我們仍是以臺灣建築原本的條件框架,以及樑柱系統下去執行設計。


除了比例,這或許也跟我們生活經驗有關。在國外唸書,看過這些東西,然而我們大部分的生活背景又是在臺灣,自然而然會把這些養分揉合在一起。

 
 
 
 

Jamie: 說到台灣建築條件和系統,你們設計會刻意去調整修飾或避掉樑柱和氣密窗框這些東西嗎?


M: 沒有一定要遮掉,有時就讓它露出來。我們經常會把不太出現在該空間,或是看似衝突的材料組合在一起,從中尋求協調性。例如,在一個住宅案中,我們採用 outside-in 做法,將通常用於外牆的磁磚引入室內。

 
 
 
 


我們是去思考:「怎麼做會讓它更美」?

 
 
 
 

❏ Authenticity




Q:有時看到一些空間使用取自國外的素材,如線板或某些家具。但可能因為比例或位置的問題,整體看起來會有些不協調。你們有什麼看法?



F: 這讓我想到我們修過的一堂課,叫做「taste」品味課。那堂課要求我們閱讀大量書籍,並且告訴我們一個重要的概念——Authenticity,可以翻譯為當代經典,即那些經得起時代考驗,在當代普遍被認為是真實的好東西


老師用一個非常簡單的例子來對比:什麼是 fake?


主題樂園就是所謂的「假的」。這讓我們在思考問題或是看待一個所謂風格的時候,你會更仔細、深入地去探究其背後的真實含義。那堂課影響我們很多,如果沒有上過那堂課,我可能做起來也會像你所說的,感覺哪裡不太對,有點違和感。因為我可能只是模仿那個形樣,卻不真正理解之所以如此的原因

 
 
 
 


所謂 Authentic,是當你看到一張照片,你必須去了解當下時代背景,經歷了什麼,科技發展到什麼程度,這些因素共同塑造當個時代的風貌。這樣的理解會架構出有血有肉,不只是表層的真實事物



Jamie: 可以跟我們分享幾本《Taste》課程的指定讀本嗎?


F: 谷崎潤一郎的《陰翳禮讚》,還有建築大師 Rem Koolhaas 著作的《Delirious New York》(中譯:譫狂紐約)。這堂課要求學生閱讀的都與文化和歷史背景相關書籍。這很有趣, 雖然我們學的是室內設計,可是關於美學的學習,實際上閱讀的全都是文字。除了美學,我們也還要了解歷史、人文、政治和經濟等時代環境下的背景

 
 
 
 
 
 

Q:除了品味課,還有什麼有趣的課程呢?



F: 有一堂很有趣的課是「在紐約散步」。這堂課完全沒有任何作業,老師是一名年紀很大,白髮蒼蒼的建築師,他會告訴學生每次的集合地點,帶大家到處散步,介紹每個街區的歷史背景,也會進去一些建築物裡面講解細節。如果沒有參加,無法真正理解那些地方的特殊之處。


有次去 Pratt House,那是一棟典型的維多利亞式建築。我們這才知道,原來維多利亞式的房屋白天進去像黑夜一樣,因為窗簾非常厚重而且不透光,一層又一層,有許多花色與細緻的裝飾。這種感覺是書本圖片無法體會的厚度。而且那是有原因的。紐約的冬天很冷,當時的建築物需要很厚的窗簾才能擋風。


M: 每個東西都是有為什麼要這樣子的原因。這些東西,包括內部光線的感覺,只有你自己踏進去的時候才會知道。不僅如此,你會在同一個建築裡看到不同時代的痕跡。每一任的主人會給建築物一些新的東西,我們就可以觀察他們怎麼進行和諧的融合,就像現代的mix and match,這也是十分好玩的地方。

 
 
 
 


時間跟時間是會累積下去的,一直不斷重疊,同一棟建築物裡面的裝修和擺飾,會一直與時俱進慢慢修改,但是以前的東西不會不見,它會有新的東西再次疊加上去



M: 我們最近受邀去當軟裝課程的講師,負責的內容是「美學的歷史」,這個機會讓我們趁機重新整理和深入看待之前學過的知識和資料。我們很想要強調,這些經典的東西都會是我們的故事背景和資料庫,把這些東西學起來,發展出自己的概念,擺出來的作品就會獨特而有個性;反之,只是現有的東西擺一擺的話,很容易跟大家擺得都差不多。

 
 
 
 

❏ REASON



Q:你們的工作涉及空間設計、軟裝花藝佈置,甚至品牌企劃和選品等多樣化的內容。面對這樣多變的工作範疇,你們是如何整合不同元素,確保每一項能互相呼應並達到客戶期望?



M: 以前在學校,老師會認為進去一個室內,你不只是做室內設計。如果是餐廳,連裡面的人、制服長什麼樣子、桌上的擺飾物品,設計師都要先幫客戶想好。加上我們兩個曾經同時待的前公司做過許多飯店案。飯店設計是一個人居住的完整情境,涉及到從香氛、背景音樂、迎賓小點心到mini bar的擺設、毛巾的顏色選擇以及拖鞋等細節的決定,設計師都需要考慮並建議這些細節。這些經驗多少也影響到我們現在做每個案子,各個面向都會先設定好,即便不是我們負責的,我們仍會先建議客戶可以走這個方向。


F: 我們有時我們會從空間設計做起,一直做到軟裝結束;而有些時候,則可能從軟裝出發再回到室內設計。我們也遇到過業主特別指出他們已經擁有某件家具,希望我們能創造一個適合該家具的場域。這時,我們就會以這件家具為出發想法,再來設計整個空間,都有可能。

 
 
 
 

Q:你們通常會怎麼分配工作?



F: 在規劃階段,大部份情況下我們會各畫一個版本,再討論哪一個方案最好,或是可以怎麼互相合併調整。


M: 兩個人在案子裡當然會有不同的看法,但我們都會站在客觀的立場,聽對方想的是什麼?他看待事情的角度,很有可能是你沒想到的,這時基本上很快就可以做出決定。

 
 
 
 

Q:是什麼樣的動力驅使你們要求自己每個案子都要長的不同?



F: 我們一個射手座,一個水瓶座,沒有人想要一直做同樣的事情。儘管重複的設計產出比較快,可是面對做過的東西,我們就會跟自己講說,這已經做過了。我們的簡報也是因人而異,沒有一定的格式;唯一一定有的,是我們想闡述的故事


M: 現階段我們住家跟商業案的比例剛好一半一半。特別是在住家方面,我們會深入與業主交流,了解觀察他們的個性和生活方式,這樣才能更貼切地構思想像他們的居住空間,也才不會變成未來他們好像搬進一個樣品屋的感覺。


針對每一個案子我們都會有自己的發想,因為空間基地的條件都不一樣,它自然會生長成屬於它的樣子。這有點像 Louis Kahn 講的,問一塊磚,你想長什麼樣子?

 
 
 
 

Q:從前面聊到現在,我發覺你們很重視「為什麼」這件事?





我們的設計本就不會只基於「因為我喜歡」這樣的理由,而是建立在具體原因



M: 唸書的時候,老師會不斷地追問「為什麼」。你做的每個設計一定要經過分析,有充分的理由和原因,才會導出這些結果。


F: 以前是老師問你,但現在就知道為什麼老師要這樣問。跟業主溝通的過程,你總不能說「因為我喜歡」、「因為這樣好看」,這樣不夠有說服力,一旦對方不認同,你們之間的對話就中止了。所以你要提出的是「原因」

 
 
 
 
 
 

Q:最後一個問題,你們做空間設計的時候,最重視的一件事情為何?




M: 我希望當我離開了這個空間,不管是商業空間或是住家,它還可以有機地繼續在這個空間裡面成長,形成它自己的樣子


F: 之前有個住家完成後,我突然想要問自己:「假設我有一隻貓,他會喜歡在哪個角落打滾呢?」


日文裡有個詞語叫做「居心地」,它是一個讓你感到自在舒服,喜歡待在那裡的地方。這一點針對住宅來講很重要,就是要讓人喜歡待在那裡。

 
 
 
 

採訪|Jamie Lo . 編輯|ChichiL
攝影|Jamie Lo、Chengda Li
 
 
 
 
關於攝影師這個稱謂,其實我沒有太多意見,因為這是大家認識的我。但說穿了,我是個喜歡創造的孩子,對創作沒有特愛的工具,卻有特別的熱情。認真起來打拼時有個老靈魂,但對於創新與體驗,永遠像是實驗室裏的小朋友。我想分享我怎麼看我的攝影師工作,以及工作上的點點滴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