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鏡頭裡外的設計觀察」07 ㄧ 獨家不獨家?

 
 
 
不論處於哪個階段的設計師,基本上都想要作品有曝光的機會,舉凡業內知名雜誌、國內外網路平臺,只要有分享轉貼,大家都會非常開心,哪怕是一個簡單的分享都很重要。案件被選中,就像是一股認同感,讓設計者心裡覺得努力沒有白費,終被肯定看見。
 
 
這麼多年來,我們常收到客戶通知,因作品被國內紙本雜誌選中,必須提供獨家報導,等到刊登後才能在網路曝光。

客戶的作品能被刊載在紙本內容,我們感到十分榮幸,不過有時卻也不免稍微覺得遺憾,遺憾的是有些作品一壓,就延宕到「半年以上」才能曝光!當一件案子從拍攝完成到紙本媒體發表,近乎快一年的時間,我們不免思考:New Idea 超過半年、一年,還能算是一個新鮮觀點嗎?這樣一來,這個「獨家」內容的箇中意義為何?於是開啟了今天想跟大家聊聊「獨家、不獨家」的念頭。

 
 

空間/ 懷特設計

 
 

開始之前想先聲明,我們深信紙本擁有數位難以取代的美好價值與地位,捧在手心的重量、印刷輸出的風貌、紙質風格、設計排版...... 無一不是展現真實的精神質感,也是一個社會的文化象徵。更理解這些年頭以來,紙本媒體面臨的經營困難點與掙扎,因此這篇內文,我們無意挑起紙本與網媒之間的戰爭,亦並非想針對任何一家產業內的媒體,純粹希望藉由拋出多年來的觀察,讓大家能有更多深度的思考和討論

 
 

空間/ 上上設計

 
 

站在媒體的角度,一定會希望掌有所有內容的獨家度,來保留話題性。可是我們某個程度也很好奇,「獨家」真的會讓銷量比較好嗎?

我們明白這樣做,可能是想留住讀者和鞏固競爭力,但如果是用限制別人曝光的方式,為自己保留更多機會,而非透過提升自身競爭力,例如各方面的行銷宣傳,網路平台的流量拓展,以及內容企劃力,來增加更多關注,這樣的思維觀念是否偏於陳舊保守。或許我們的聲音很小,但是也是持續努力在推廣這個產業的可行性和國際上能見度,面對這個維持多年的現象,心裡相當難過。
 
 

空間/ 向度設計

 
 

況且很多設計還是有一定的趨勢在,就如同時裝,能真正歷久經典的案例其實真的不多。大部分的作品,仍會有時效和流行性的特徵存在。所以我們看到好的東西,常常迫不及待想跟大家分享,台灣也有這麼精彩又不同凡響的設計!期待這個東西,可以帶來不一樣的顛覆與刺激。


然而若因為媒體操作上的獨家訴求,設計師不能即時在國內發表,須等至六個月後才能分享,會不會稍嫌可惜?有沒有可能經過這段時間後,類似的設計已日漸廣為流傳,帶給人心的衝擊性也減少許多。

 
 

空間/ 及境設計

空間/ 由里設計

 
 

媒體有一定的影響力,除了是推廣業界知識跟創意性的領頭先驅,同時也是挖掘、promote 新秀設計師的絕佳舞台,像 Dezeen 就長期耕耘在這件事上。


一個產業要蓬勃發展,勢必要有更多不一樣的新秀,才會帶來活絡的能量。


有時我們會發覺,某些作品(剛好是我們拍攝的)已被各大媒體發表過,還是可以上雜誌的封面故事。同個時候,該雜誌卻又要求內容頁裡的案例作品須保留獨家,說真的,這對我們雖然完全沒有影響,可我會感到難過跟可惜,因為思維完全沒有改變;環境對新秀來說,似乎也不是那麼友善。

 
 

空間/ 太硯設計

 
 

此外,為什麼臺灣必須獨家,然國外的媒體又不在獨家規範內,能率先曝光?


現今網路這麼發達,當國外媒體搶先報導,社群上一定會標記設計師,設計師沒有理由不分享,一分享這個案子就在網路曝光了。我們會滿納悶,為什麼外國人可以曝光這個案子,搶先了解案件內容,可在臺灣卻必須因為紙本的時程安排,而不能曝光。


或許獨家沒有不行,我們想提出的,除了開放與封閉的態度,更關乎於「時間性」(究竟要等多久才能曝光?),以及是否對雙方都能達到 win—win 加分的問題


就像一些國外全球性媒體也會有搶獨家授權的情況,只是他們背後有完整的線上線下的流量串流,提供的潛在曝光機會點更多,這樣的情況下去要求設計師這件事,才會有個堅固的互惠立足點與保證。也有些國際媒體其實並不會要求獨家,可他們仍然是流量保證,能幫助設計師大大打開國際之路。

 
 

空間/ 合風蒼飛設計× 張育睿建築師事務所

 
 

空間/ 及境設計

 
 

在台灣產業不夠大的情況下,我們暸解建築空間類的雜誌媒體勢必有其包袱,以及不得不為之的苦衷,而且許多質感上的東西,好與不好,也並非僅能以簡單的數字流量能一概帶過,這樣對內容創作者也不公平。


只是紙本印刷的速度,永遠比不上網路傳播來得快。但若因為速度跟不及,就採以更加封閉的規範,這樣會不會永遠也封閉不完?哪天又有下一個新媒介出來,只能繼續再增加禁止提前曝光的渠道了。


若思維能漸漸開放,跟其他的網路多交流,提升既有的內容企劃,跳脫以往的執行模式,說不定以後不用靠獨家,還是能做出獨樹一格的樣貌。台灣很多原生的生活風格類及文化性的紙本媒體,就屢屢以精彩的視角說出動人的新穎敘事,讓人眼睛為之一亮。這時身為讀者的我們,早已忽略這個空間是不是早就看過,因為有沒有看過已經不重要,最重要的是編輯的切入點,描述的內容形式都不同,故事自然也會截然不同

 
 

空間/ 開物設計

 
 

在 2022 的時間點提起這件事,絕對沒有要貶低任何人的意思。每個在這產業努力耕耘的人,都是值得令人敬佩的創作者。不過在這個世代,一定要有新的思維,才能跟上趨勢潮流。我們的競爭者絕對不是彼此,改變也絕非一天兩天的事,當大家用正面交流的心態去做事,相信不知不覺一定也會影響更多人。


「分享」將會產生一個正面的循環,回饋到社會和世界,同樣也會回饋到自己身上。

 
 

空間/ 藏寔設計

 
 

空間/ 向度設計

 
 

媒體與產業之間,往往是魚幫水、水幫魚,走向封閉或開放,本來就沒有個一定的答案,然而過於封閉的環境是否真的對產業有幫助,或許我們能花點時間思考。


對於這件議題,你有什麼個人看法嗎?歡迎私訊我們分享你的觀點!

 
 

空間/ 鉅程設計

 
 
 
關於攝影師這個稱謂,其實我沒有太多意見,因為這是大家認識的我。但說穿了,我是個喜歡創造的孩子,對創作沒有特愛的工具,卻有特別的熱情。認真起來打拼時有個老靈魂,但對於創新與體驗,永遠像是實驗室裏的小朋友。我想分享我怎麼看我的攝影師工作,以及工作上的點點滴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