Jamie 專欄 #046|新世代攝影師關鍵必備:促成交流和共識的溝通力(之二)

 

燈具/ 喜的燈飾

 
 

前篇專欄〈新世代攝影師關鍵必備:促成交流和共識的溝通力(之ㄧ)〉中聊到溝通上的一些觀念及執行方法,這一回,藉由幾件我們常遇到(或許你剛好也遇過)的實際情況,進一步分享面對這些狀況時,我的應變態度和看法。

 
 

空間/ 二三設計

 
 

Q:現場狀況跟想像有落差,會如何反應?

 
 

我們拍攝前都會有個事前會議,特別是針對第一次合作的客戶,由於事前會跟客戶要平面圖、3D渲染圖和現場照,假設看到一些跟想像較不一樣的東西,我會先比對現場跟原本渲染的是否雷同,若不太一樣,便會先行了解,而非先否定。

 
 

空間/ 沐昀設計

 
 

通常我會問:「這邊有蠻多佈置的,在拍攝前會先去調整嗎,還是現場就是這樣子?」如果設計師覺得現場就是這樣,可以拍拍看,我就會繼續問下去。這樣的設定蠻特別的、比較少見,當初跟業主溝通的時候,是否有哪些參考資料也是這樣做,能否提供給我們看一看。


會這樣了解的原因,是即使我們看的東西已經很廣泛,也很難說看過全部的東西。也許有人這樣做而成果還不錯,能學習到一個東西也很好,說不定會是新趨勢

 
 

空間/ 北鷗設計

 
 

空間/ 向室設計

 
 

Q:遇到頻率不是那麼相像,與攝影師的美感有出入的客戶時,會怎樣跟對方溝通?

 
 

發現服務對象跟我們想法不是那麼像,也有可能是因為客戶還有他的業主(如店家、屋主),所以有些美感的差異,這時人跟人之間的信任度就很重要。有足夠的信任,僅管不太了解對方的一些決定,還是會因為信任而願意讓人試試看。攝影師的專業度可以從作品中看見,而信任度則是需要被建立起來的雙向交流;有句話是廢話,但也是真話:「大家都是為了作品好。」在配合的過程,讓對方感受你是真心關心他的作品,也是真心想為它呈現出來,如果對方能感受到這份心意,相信是可以慢慢去嘗試說服。

 
 

空間/ 蟲點子創意設計

空間/ 鉅程設計

 
 

首先一開始不適合太過尖銳。如果我們待在自己家,外人沒禮貌的進來,劈頭就說東西太多很亂,需要整理一下,這感覺一定非常差。就以往經驗來看,有些屋主即使口頭沒有多說什麼,但實際上都把我們進門的一舉一動看在眼裡。譬如,是否有珍惜他家的內裝,行李不落地用抬的,個人也重視消毒衛生(疫情期間) ...... 而除了這些基本事項,我們也認真暸解空間的設計主軸與核心目的,再提出拍攝看法,這樣就相對減少感受度不佳的相處情況,也能使後面的溝通順暢許多。


稍微熱絡後,再進一步表示:「這個畫面想呈現的東西出發點很好,但是上面的裝飾品可能些許多了一點,介不介意把上面的東西做些調整?」有些人很開放,如果同意調整是最好的了。當然,也會有人因種種考量,不喜歡別人動他的東西,就算沒有明確表示,但我們這時就必須閱讀得到空氣,觀察對方是否介意。

 
 

空間/ 思為設計

 
 

遇到保護性比較強的客人,不用太強迫,可以先從比較小的空間開始拍攝,有成果之後再詢問,「介意我稍做一點變化嗎?」用理想中的結果去輔助你的溝通。兩種成果相較之下,99% 的人通常會喜歡調整後的樣子,如此就能降低一層防護。後續幾 CUT 也用同樣的執行邏輯,讓前後呈現更一致。


「不要去排外」是拍攝過程滿重要的態度,當客戶和屋主好奇時,我們在可能的範圍內,讓他們多一些參與感,甚至有時融入部分他們的決定,會建立起所謂的信任度,而當信任度達到某個程度,就能逐漸達成一定的美感共識與結果。

 
 

空間/ 覺知造所

 
 

Q:空間存在風格差異很大的突兀設計/ 擺設,怎麼進行構通調整?

 
 

如果一個素雅的空間,存在比較奇怪形狀跟高飽和度的設計/物件,如同上題,先去了解背後的原因。為什麼會這樣嘗試?是因為:1. 刻意想做一些衝突的融合 2. 不小心的,但覺得效果也不錯,想試試看。3. 當初不是這樣設定,設計師也無奈,不喜歡這樣的呈現。


我們會針對每一個不同的狀況,提供客戶想要的解答:


營造衝突融合的風格,那攝影師還是可以在一個美感基準上,去嘗試駕馭,不一定不行。若想現場試試看的話,那我們就先找局部的小範圍來實驗,小範圍的成功機率必定比大空間成功機率高,假使小的都失敗了,大的空間基本上也不用試。這邊建議大家在前面先花一點時間,把調性和擺設密度都定義出來,確定後,後面的執行就按照這個模式沿用下去。

 
 

空間/ 上上設計

 
 

如果是第三種情況,設計師也無奈,那我們就實際到現場再調整。方法也如前題所述,先展現應有的尊重,營造信任感,再逐步慢慢調整。


執行過程中,有可能因為前面需要溝通和比較,所以也許沒辦法 100% 的照片都很到位,會有一些不是那麼精彩的畫面。但是其實後面的30張如果都很到位,這樣也夠了。當我們在現場判斷出,哪一些是核心設計,我們可以把那個東西(空間)留在較好的狀態,以及比較有把握的時候再處理,將精準的表現放在最有價值的地方,像是跟業主信任度高一點的時候、光線最好的時段等等。只要重點抓到,整體拍攝的總分自然就高了。

 
 

空間/ 工一設計

 
 

空間/ 和和設計

 
 

Q:拍攝完成後的修片溝通?

 
 

修片上留哪些東西、去除哪些,我們可以從兩個層面來看。一個是合理性問題,這個東西對不對、合不合理,那其實就是我們對空間的看法。另一個則是,技術上的能不能以及要不要?


合理性關乎於這個東西放在這邊,對空間是加分的還是不加分?它的不存在是否在一個真實合理範圍內?我們希望每一件事情都是對畫面和要講的故事是加分的,但如果客戶也不管實際情境的合不合理,仍然想修,服務上還是盡量達成,也再看是否會因難度而需要另外收費。

 
 

空間/ 敘研設計

 
 

就「要不要」來說,則是有時候技術上我們可以做,此外就是「這到底能不能」?例如這個位置本身是不太能修的,或者桌上有光的影子,結果把燈修掉,那影子的存在就會變得很奇怪。又或者期望修掉的物品在花磚上,修圖人員沒辦法做交接面的銜接,那就不太能修掉。所以在修圖的溝通上,又可以先分成能不能以及要不要兩個東西。

 
 

空間/ 思維設計

 
 

補充一種情況:拍攝時我們其實能透過鏡頭角度,去避免掉一些後製修圖的麻煩。像是冷氣的存在感太大,管線裸露不好看,我們在取景時,就可以讓它淡化霧化,甚至直接裁切割捨,不要在構圖裡面。如果上述方法都不行,就藉由前景的設置,擋住後面不好看的設置,或是放在較為邊角不起眼的位置。真的很不 OK,也可以討論一下,一定得拍這個角度嗎?畢竟有些東西其實不用一定要每面都清楚,有時避掉很可能比入鏡還要好的許多。這時溝通「需不需要」這件事就很重要,要拍,就用上面幾個原則美化;不必要的話,不用拍也能省去後製修圖的東西。


以上幾種情境分享,希望能為你帶來一點啟發與收穫,就如同上一篇所述,快樂創作的同時,也能愉快溝通!

 
 

空間/ 工一設計

 
 

空間/ 大名X 涵石設計

 
 
 
 
關於攝影師這個稱謂,其實我沒有太多意見,因為這是大家認識的我。但說穿了,我是個喜歡創造的孩子,對創作沒有特愛的工具,卻有特別的熱情。認真起來打拼時有個老靈魂,但對於創新與體驗,永遠像是實驗室裏的小朋友。我想分享我怎麼看我的攝影師工作,以及工作上的點點滴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