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鏡頭裡外的設計觀察」06 ㄧ 超越風格定義,將哲學精神和思想注入空間的概念觀點

 

空間/ 覺知造所

 
 

現在有許多設計師很努力在擺脫所謂「風格」這件事情。這裡表示的風格,並非意指擺脫擅長的概念手法,而是普遍傳統在認定空間時的分類,如北歐風、現代風、無印等方便用戶查看的風格定義。以前大家多會在這類的風格呈現上追求極致相符,現在我則是從一場又一場拍攝的過程中,發覺有越來越多設計,不完全能純粹用這些東西來涵蓋,設計師紛紛注入不同的文化層次,混血新的規劃觀點。讓這些思維相互衝撞,展現獨具美感的 mix and match,融合出新穎且亮眼的創作火花。

 
 

空間/ 上上設計

空間/ 共生制作

 
 

更樂見的是,不只風格有所突破,也越來越多人把哲學性的精神思想給帶進設計,讓空間跳脫討論結構、量體和線條的議題,反而著重在生活理念的陳述和轉譯,以及意境的創造


像近期最熱議的美學概念 一 以接受瞬霎的短暫美好和不完美的核心價值為訴求的「侘寂」美學,即不同於以往建築空間強調對稱對齊,展現材質精緻亮麗的堆疊思維。重視低調樸質感受的侘寂氛圍,顯現出一種安靜銘心的美麗境界,器物因時光留下的斑駁和缺角痕跡,牆面上不平整的手感,建築的結構肌理,在在組成返璞歸真的純粹感動。

 
 

空間/ 琢墨設計

 
 

空間/ 琢墨設計

空間/ 覺知造所

 
 

而當我們接受外在環境的不完美時,這般的思想能量也會進而影響到自身,讓我們接受起那個不十全十美的自己,放下過於汲汲營營的心態。人們心靈彷彿獲得偌大的喘息空間,我們能以較為輕鬆的視角,觀看並接受生命一切的不完美與無常,覓得更大的寧靜力量。

 
 

空間/ 敘研設計

 
 

空間/ 日和設計

 
 

我想講求精神面的設計思考,應是與個人空間領域和自我意識的覺醒,有很大的關係。舊時代的台灣教育大多傳遞給我們普世的人生價值,彷彿唯有依循這些群體指南,才算是滿分達標。而今觀念漸漸扭轉,我們開始在乎自我的聲音,強調個人見解和實踐,鼓勵發展一個與眾不同的人生旅程。

 
 

空間/ ST Design Studio

 
 

這份邏輯套用到空間也是成立,一間實際有人住在裡面的房子,重要的並非是請了多厲害的設計師,內裝多炫,花了多少預算等跟人品頭論足的東西;真正的本質,還是關乎於自己和家人喜歡的生活模式。因此在空間營造上,大家漸漸針對個人感受來進行探討和思考,也能接受不用管他人說,一定要有什麼樣的地方才行,只要你生活不會這樣子做,其實就不太需要。

 
 

空間/ 質覺制作

空間/ Resi 設計

 
 

空間/ 琢墨設計

 
 

同樣地,這也會讓設計師更勇於創作,從大面積的形體塑造到捕捉時光的細小碎片,每個區塊的故事輪廓更為清晰而立體。或許乍看並不代表什麼,但那樣的氣氛和底蘊,卻是特別迷人而讓人再三眷戀!

 
 

空間/ 文域設計

 
 

空間/ 共生制作

 
 

空間/ 大名X 涵石設計

空間/ 上上設計

 
 

空間/ 敘研設計

 
 
 
 
關於攝影師這個稱謂,其實我沒有太多意見,因為這是大家認識的我。但說穿了,我是個喜歡創造的孩子,對創作沒有特愛的工具,卻有特別的熱情。認真起來打拼時有個老靈魂,但對於創新與體驗,永遠像是實驗室裏的小朋友。我想分享我怎麼看我的攝影師工作,以及工作上的點點滴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