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鏡頭裡外的設計觀察」05 ㄧ 讓自然變成日常,打破內外成規的意識潮流

 

空間/ 工一設計

 
 

這些年來,我們不乏在空間中,觀察到講求「拉近內外關係」的概念呈現,設計者企圖把自然的通風、採光給帶進室內,導入植物甚至流水的生機意象。如此的共生狀態,不僅是個人 on/off 能量轉換的調劑,站在東方玄學的角度,還關乎風水磁場的無形變化,讓人僅管在水泥叢林,也能有一絲貼近綠野大地的舒心感受。

 
 

空間/ 長禾設計

 
 

栽種鬱鬱的植人風景


現今最常見也最簡單的方式,莫過於在室內栽種植物,舉凡小型植栽到大型樹種,落地到懸掛植物,處處可見這股植男植女的綠手指風潮。除了在室內添加植物,也有藉由反射材質的運用,將外頭樹景延伸入內的方式;即便身處屋裡可能看不到外頭綠景,卻能因為材質本身的折射和視覺錯位效果,借景入室。

 
 

空間/ 二三設計

 
 

空間/ 常式建築× ST Design Studio

 
 

空間/ 作室設計

 
 

引光,看見空間的一百種表情


居家空間普遍會透過實質動線的調整,讓光線不因門牆阻礙順利入內。然有些場域由於空間廣闊,或是格局為狹長型,還是難以避免部分區域沒有自然採光的情況,我們辦公室即是如此。於是設計師便在茶水間跟樓梯間開一個內窗,或者透過玻璃隔間取代實牆,讓自然採光還是可以從外面層層遞進。

 
 

空間/ 工一設計

 
 

空間/ 長禾設計

 
 

HC 辦公室;空間/ 蟲點子創意設計

空間/ 大秝設計

 
 

有些案子因為客廳很長,雖然光照得進來,但仍會有採光相對不足的地方,所以牆面的設計就刻意沒有做實,而是藉由「虛」的手法留存縫隙,把光透映到另一區塊。

 
 

空間/ 懷特設計

空間/ 蟲點子創意設計

 
 

空間/ 和和設計

 
 

模糊內外創造生活的脈動


有時我們會看到一些房子,不同於普遍外推的形式,反而將露臺和陽臺往內推進;雖然室內坪數乍看縮減了好幾坪,但是生活的樂趣和品質,實則能大大提升。陽臺變大,人們可以在其中從事的事情就變多,簡單搬兩張單椅放外面,加上一張小桌子,瞬間就有渡假的休閒感,增添內外豐富的感受。

 
 

空間/ 上上設計

 
 

空間/ 作室設計

 
 

常見的亦有運用「延伸」的手法,達到模糊裡外分界的目的。設計者讓類似的地板材料紋理相呼應,又或者透過穿透燈光的設計,以及連貫餐桌的方向,改變居住者的心理狀態跟視覺的延展效果。生活既是在室內,卻也擁有戶外的悠閒氣息,心靈彷彿也被緩緩治癒。


如果空間夠大,甚至有人直接把戶外的裝置給搬進室內,譬如做一間茶室。僅管心理上明知自己處於室內,但透過量體的創造,你彷如擁有置身戶外的錯覺。這個方式我覺得做得最好的就在新加坡,他們室內建築跟室外裝置的融合,真的做得很棒。

 
 

空間/ 伴境設計

 
 

空間/ 巢空間設計

 
 

始於五感的原始憧憬


若沒辦法引進光線,也沒風吹進來的話,乾脆就把外面的材質帶回家。所以現在有些空間也模擬洞穴的感受,藉由礦物塗料把土壤的感覺帶進來,不僅是象徵自然的元素,同時也默默地弱化內外的關係。


看得見摸得到的空間材質,連同環境聲音、周遭氣味的運用搭配,通通在觸動我們身體的感知,就像是一層一層喚醒野外的記憶般,將我們帶進戶外放鬆愜意的氛圍。

 
 

空間/ 覺知造所

 
 

空間/ 合風蒼飛設計× 張育睿建築師事務所

 
 

界線其實是人去設定的,而只要是人設定的東西,我們便可以換個思維,試圖去打破這個疆界。以前台灣比較少像國外一般,串連內外一體的建築空間,室內室外總有個明顯的界線;現今我們則是很樂見一般大眾,尤其是居住在城市架構底下的人,因密集的起居型態所帶來的不適,而逐漸轉換不同的生活意識。大家屢屢期盼在框架裡,找尋更多的療癒和釋放,也因此激發出更多元且令人驚喜的設計不斷發生。

 
 

空間/ PSW 建築設計研究室

 
 

空間/ ST Design Studio

空間/ KC 設計

 
 

空間/ 禾邸設計

 
 

空間/ 北鷗設計

 
 
 
 
關於攝影師這個稱謂,其實我沒有太多意見,因為這是大家認識的我。但說穿了,我是個喜歡創造的孩子,對創作沒有特愛的工具,卻有特別的熱情。認真起來打拼時有個老靈魂,但對於創新與體驗,永遠像是實驗室裏的小朋友。我想分享我怎麼看我的攝影師工作,以及工作上的點點滴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