Rulers without rules! 專訪直尺設計顏崇安、謝維澤:不以常規為準則,靈活串聯碰撞與狂想

 
 
 

設計是一場碰撞與突破的旅程,而直尺設計正是以這樣的實驗性精神,持續探索空間的多變可能。顏崇安與謝維澤,這兩位主持設計師,透過不懈的嘗試與跨領域合作,為作品注入強烈的故事性與個人化印記。他們的創作超越美感追求,更在細節中融入對業主生活方式、文化脈絡的深刻洞察,從微小之處構築完整且深刻的設計維度。

熱衷挑戰材料與工法界限的他們,並不為現有框架所限,而是以反覆的實驗與創新,把近乎狂想的構思化為現實。他們也擅於融合藝術裝置與多元創作,藉由細緻而具情感張力的元素,營造豐富的層次與氛圍。

以無畏的實驗精神與對跨界合作的期待,直尺設計一次次打破常規,刷新我們的想像。這次專訪,我們走進他們的聯合辦公室,探尋兩位設計師如何以獨到的視角與實踐方式,拓展設計的邊界,並重新定義空間的未來景貌。

 
 
 
 

RULERS WITHOUT RULES


我們將人與空間視為點對點的連結,「直尺」則是串聯這些關係的媒介,不僅象徵交流與對話,也跨越領域疆界,連結不同背景的人,開啟合作的可能。

隨著邁入新階段,品牌設計「選選研」協助我們進行 rebranding,重新思考:別人眼中的直尺設計是什麼?而我們又希望成為什麼樣的存在?經過一番抽絲剝繭,他凝練出:Rulers without rules. —— 藉由動態形式體現我們靈活變化與創新的特質,也揭示不受框架拘束的內在進化與願景。

 
 
 
 
 
 

(以下內文以 代稱謝維澤(左);代稱顏崇安(右))



Q:請分享一下你們各自的學習背景,這些經歷有什麼樣的影響?



安: 我不是室內設計本科系出身,而是工業設計的背景。大學畢製時,我對家具設計最感興趣,那時作家具會面臨到一個問題:這件家具應該擺在什麼樣的空間中?也正因這個契機,慢慢引導我對空間設計產生嚮往。後來除了加入新一代設計展的場佈組開始做展場部分,畢業也毅然投入空間。不過從工設轉到空間並不容易。第一次面試就讓我深覺自己離入行的門檻太遠了,於是先改從事展覽設計的工作,藉此訓練自己儘快上手並累積經驗。等上手後,我大膽投履歷至一間當時我認為最厲害的事務所,沒想到竟然被錄取了。


剛開始進去的那段時間,我對設計圖毫無概念,只能靠翻看前輩的作品並虛心請教,慢慢摸索設計邏輯與方法。後來才真正進入做設計,獨立負責一些事情。前公司是純設計公司的性質,讓我很長時間琢磨設計層面的部分,對我後續養成有很大的幫助。

 
 

顏崇安

 
 

澤: 我是中原室設畢業,後來跟崇安在同一間公司工作大約六年的時間。我很感謝這一段經歷養成的,老闆和主管同事們都很厲害,提供我們很多機會去完成天馬行空的東西。


接著到上海工作,則是可以接觸到許多國際型公司的業主,促使我站在不同角度切入設計,審視過去的思考慣性。也因各種文化衝擊,我得以進一步拓展視野,了解他們設計過程的運作模式。疫情過後,就覺得想回台灣做一些自己的事情。剛好之前他做 Circum 的初期我也有參與構思討論,後來應崇安邀請便加入直尺,一起工作。

 
 

謝維澤

 
 

Q:從過去完成的作品,能看出你們似乎很喜歡嘗試不同的設計手法和材質應用。是什麼動機促使你們不斷試驗?



安: 除了從前公司傳承到一些態度,這可能與我工業設計的背景有關,讓我對「實驗性」這件事有某種程度的執著。不管是工法或材料上的實驗,即便常遇到工班師傅很頭痛,我們還是很喜歡嘗試,並且陪師傅一起討論執行,藉此化解各種阻力。

印象很深的是 Circum 一案,我們想做有漸層顏色效果的金屬板,那時我跟鐵工和噴漆師傅討論了很久,試過各種方法,最終發現用磨的方式把顏色和漸層效果帶出來。我們還拉到很遠的地方去觀察效果。接著還要跟師傅一起在現場,把總計快要兩千片左右的長型薄片鎖在外觀表面,我大概跟四五個師傅花了一星期,全程坐在那邊一塊一塊鎖。

 
 
 
 
 
 


實驗一些事情是我們很重要的一環


 
 
 
 
Circum- (空間報導
 
 
 
 
 
 

Jamie: 你找到一個方法去實現這件事情。還有其他例子可以跟我們分享嗎?


安: 對,我們的方式就是陪他們一起做。有些空間會嘗試把概念元素化,例如 Kiku 的編織天花板。剛開始我拿4片木頭想辦法讓硬的東西可以被編織,後來發現可以實行後,才大量嘗試要怎麼轉換在木工,做出同樣的效果。這些過程非常繁瑣,但也因為這些實驗,我們才能與師傅一起合作呈現不一樣的成果。

 
 
 
 
掬·Kiku (空間報導
 
 
 
 
 
 

Q:這些實驗性的想法通常是業主提出的需求,還是你們主動發想的結果?那麼靈感起源大多如何形成?



安: 通常實驗性的想法都是我們主動提出。在順應整體設計的過程,我們會思考是否可以加入裝置或元素來加深空間概念。

這些東西都必須建立在我們對案子有個很好的概念上,所以設計初期的概念討論真的很重要。想要在空間賦予它什麼樣的個性元素,以及如何讓這些元素,與業主的生活背景、精神理念相關聯,這些都必須考量。核心概念會決定空間的性格,而性格裡很多的小元素,就是在討論過程衍生轉換的具體亮點

如果現有材料可能做不到,我們就會想辦法,怎麼樣可以做到這件事情,也因此才會有實驗性的東西產生。

 
 
 
 

例如「鳳山都更好」的品牌館設計,由於這是一個都更案,我們希望從中尋找在地連結的表達方式。而鳳山早期有很多紅磚工廠,故以「磚」作為材料主軸,交疊紅磚與透明磚結合而成的弧形轉動造型,象徵新舊融合的時代流動。

這塊透明磚是全新的材料挑戰,我們面臨要怎麼讓全新的材料,實際體現在公共空間的應用上,光要實驗這顆磚,我們應該就灌了上百顆,不斷調整參數去討論這個東西到底該怎麼做。

 
 
 
 
 
 
鳳山都更好
 
 


每個案子我們會提出「為什麼需要這個設計」,以確保它存在的必要性與概念的契合度。通常只要預算允許,業主皆會樂意嘗試

 
 
 
 

Q:這些元素的原創性非常高。那麼在實現這些東西的過程,你們是如何向業主提案,讓他們了解最終會得出什麼樣的東西或效果?



安: 除了一些大型裝置可能無法完整打樣,我們幾乎每一個想嘗試的設計都會進行打樣,尤其是材料,一定會給業主確認,讓他們有更直觀的理解和安全感。像「鳳山都更好」就是做 1:1 的透明磚給業主確認。



Q:實驗過程中常會遇到這個設計到底是否可行,什麼時候該停損的問題。在維澤加入後,你們兩位是否會互相制衡、給出意見,以掌握停損點?



澤: 我們兩個會互相牽制對方。我待過的兩家公司都是偏純設計,所以一些實務面的東西,我會需要崇安協助把概念落實到可執行的層面。

 
 
 
 

Jamie: 那麼對崇安而言,你要如何確保自己不會因為做久了,失去對實驗精神和原創的追求?


安: 我有時候會直覺反應這個東西可能師傅做不出來,但後來我一直在改變這種想法。因為只要多嘗試,並與他們一起討論,很多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其實還是有機會實現。重點仍在於要給師傅一個方向做法,並且跟他們一起去嘗試。如果真的試遍了各種方法還做不出來,那我才可能真的放棄。

成本是另個重要考量。就算設計師真的很想完成一個漂亮的細節,但假使這對整體工程造價來說佔比太高,也是對業主的一種負擔。我們不能一昧追求作品的好。這個好要建立在業主也喜歡,才是理想的狀況。


Jamie: 就維澤看來,你要怎麼補足實務面這一塊?


澤: 要常跑工地。如果只是在辦公室畫圖,沒有去現場看那些東西,很容易不了解實際狀況。所以多跑工地、多觀察現場並與師傅討論,遇到問題我們也會回來檢討,可能哪邊能怎樣調整,再把圖畫給師傅。

 
 
 
 


什麼東西都是要想辦法去嘗試,真的無路可做了才要退。

 
 
 
 

Q:你們設計的空間經常會擺放藝術家作品,或是跟藝術家合作裝置。是否會特別開發這方面的藝術資源呢?



安: 我們很喜歡不同領域之間的碰撞,無論是藝術家或是工班師傅,這些跨領域的交流都能賦予設計更多豐富度。平常也許就是多了解一些藝術家,即使不一定認識他們,也可以知道他們作品的風貌與藝術形式。當你在做某些空間覺得他的作品很適合時,就可以主動接洽,邀請他們參與合作。

像「Circum」一開始並沒有藝術裝置,但我們認為加入一個象徵「中心軸」的裝置能加深整體概念的表達。剛好我們認識這個藝術家,覺得他的作品十分符合,這才促成這次的合作。

 
 
 
 
 
 

Q:現代空間設計除了功能性的需求,還應具備什麼樣的意義和價值?



澤: 對我來說就是 "Rulers without rules" 的精神。每個案子剛開始,我們都把它當作一張白紙,不受既有框架的限制,重新思考、重新探索,去尋找新的可能性。


安: 空間設計本質是為人服務,所以我自己期待的空間設計,會需要深入探討與「人」之間的連結。例如,住宅設計要了解業主的個性,而餐廳設計則需挖掘主廚的理念與廚藝精神,了解他做菜的風格,以及希望透過料理傳達的思想 ...... 這些都會影響空間整體的氛圍營造和呈現。

做設計,要知道我們為什麼而做。「概念」這件事就是我們為什麼要做這個設計。如果一個設計能體現業主本質,傳遞特定的想法,那就是有意義的設計;不要做太多無意義的設計,因為它會變成僅是裝飾

 
 
 
 

Q:除了作品很實驗性,你們與不同公司的朋友一起構成聯合辦公室的狀態,某種程度來說也很實驗。這樣的型態有哪些優點?



澤: 我們曾討論過可以 by project 的方式邀請其他人或團隊合作,這樣對公司來說蠻好的,能帶來一些新視角的碰撞,激發更多創新的機會。長期在同一個公司,容易會出現固化的思維或限制的局面,反而無法突破。這樣的模式,讓我們團隊保持靈活跟多元性。

大家也會約一起去跑步的運動日,時間一到,放下手邊工作就去跑步。最近也有人想發起案例分享會,彼此互相分享手中的案例。畢竟即使大家都在同一行,每個人觀點可能還是不太一樣;透過交流和討論,我們也會更加進步。

 
 
 
 

Q:最後,如果有年輕設計師也想踏上創業的道路,你們會給什麼樣的建議?



安: 會想創業,通常是因為希望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,而且可能可以在財務上獲得更多回報。要擁有挑戰現狀的勇氣,不過大家還是要知道,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創業


澤: 我就不適合創業,所以我選擇找人一起合作。我其實蠻建議不要太早創業,而是先去開開眼界;因為有時直接出去做,能接觸到的案型很有限。先去一些公司,或許有機會接觸到許多大型案件,充分吸收經驗之外,也能更全面了解設計行業的運作方式,對成長更有幫助。

 
 
 
 

採訪|Jamie Lo . 編輯|ChichiL
攝影|Jamie Lo、ChichiL
 
 
 
 
關於攝影師這個稱謂,其實我沒有太多意見,因為這是大家認識的我。但說穿了,我是個喜歡創造的孩子,對創作沒有特愛的工具,卻有特別的熱情。認真起來打拼時有個老靈魂,但對於創新與體驗,永遠像是實驗室裏的小朋友。我想分享我怎麼看我的攝影師工作,以及工作上的點點滴滴。
 
 

SPEAKOUTChichiLcolumn, jamie, Voice, cover, ar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