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還有什麼其他可能性?」專訪文域生活創辦人謝鎮宇:從空間到閱讀,從設計到文化,展開理想生活的多維圖景

 

文域生活創辦人/ 謝鎮宇

 
 

「有沒有一個場域是我不需多言,人們來,自己去感受我們想推廣的理想生活的輪廓 」?

前一篇與文域設計總監謝鎮宇的專訪,我們聊起他設計書空間的實作觀點和理念。而今,他在市區一處寧靜巷弄裡的街角一樓,將美好生活的想像具體化,親手打造自己的文化宇宙 —— 開一間大隱於市的理想書空間「文域生活」:結合書房、花房、展覽、交流沙龍與工作場所的多元空間,讓設計與文化交融出不拘一格的風貌。

工作中、閱讀裡的不期而遇,皆成為刺激謝鎮宇的靈感來源。有趣的是,一開始的起點可能只是書籍;然而沒有框架的他,進而拓展到更多生活領域的元素,訪問當天的紅烏龍茶、棋盤、舉目可見的植物、帶有歲月痕跡的老件傢俱 ..... 通通被巧妙融入,形成思想的映射。抱持著分享這些美好相遇的念頭,謝鎮宇期待造訪者也能如他一般,在不經意的瞬間被觸動與感染。
 
 
 
 
 
 

接下來的專訪,謝鎮宇將分享他對理想生活的思考,並講述如何藉由空間、閱讀與企劃力,串聯理想與現實,在「文域生活」這一文化理念的實驗場域,激發更多生活的可能性與共鳴。

 
 
 
 


我的理想生活究竟是什麼?




Q:你曾提到,開書店是一直以來的夢想,但一開始並未計劃這麼做。是什麼契機,讓你打造出這樣的空間?



規劃這裡的起心動念,就是梳理自己究竟想探索和實踐什麼樣子的美好生活。之前我深感空間對設計師的創作狀態會產生很大的影響,促使我想把文域生活的精神也拉進工作空間,構建整合設計公司與文化創意產業的場域。

我把主軸純粹化,回歸自己真正喜歡的事物。首先,我喜歡閱讀,喜歡有很多書的地方,因為書籍會帶給我安定與安全感。其二是我喜歡在充滿綠植的自然環境,希望工作的同時保留一點餘裕感。設計很容易變成生產線的模樣,但這並非我期待的工作型態,所以我開始思考怎麼在工作環境實現以上事情。

 
 
 
 

Q:請介紹內部空間的規劃與思考?



我們打開辦公室,營造一個親近鄰里,與社區產生連結的場所。這裡規劃為五個主要空間。首先,巷弄轉角的花房原本是車庫,起初很多人認為這樣的空間規劃很可惜,也擔心停車問題;但改造成花房後,周邊鄰居反而更喜歡,覺得我們樂於分享,在美化環境之餘,也帶來更多彼此互動的機會。而由於社區有很多年長者,我們特意在一部分花臺設計可以坐下的板凳,為行經者提供休息的地方。

 
 
 
 
充盈綠植的花房結合座椅,歡迎鄰居共享綠意,坐下來稍作休息。而戶外入口處退出內玄關(下圖左),提供人們遮風避雨的空間。等候時可以透過這個入口窺見內部的樣貌,勾起「這裡到底是什麼地方」的好奇心。
 
 
 
 


除了分享,我們還希望透過空間的綠植樹木引起好奇,藉此喚起大家對閱讀的想像


 
 
 
 
推開門內,首先進入書房



書房跟書店在尺度上有蠻不一樣的狀態。書店是持續對外開放的迎民空間,而書房比較個人,屬於品牌形象的展示場域。透過這個微型書房,我希望向客戶傳遞我們的品牌 DNA 及核心價值,也希望與社區及周邊環境建立有趣的串接,延伸我們想倡導的生活價值。中間長桌這裡,既是閱覽空間、會議室,也是生活選物的展覽場域。我不希望它僅被定義為會議室,而是能被廣泛利用。後方的辦公空間就是留給室內設計的同事。

 
 
 
 
 
 
串連書房和辦公空間的多功能區,作為展覽、活動交流、閱覽及會議使用。後方則為設計公司辦公室。
 
 
 
 
 
 
地下室樓梯側邊,兼具繪本與雜誌書刊展示架



梳理完一樓機能,我進一步假設,如果未來要辦活動,便需要適合交流的沙龍空間。正好這裡有個地下室,單純用作儲藏空間滿浪費的,作為沙龍空間正好適合。另外再把這裡結合材料圖書館的概念,恰好與一樓的設計空間形成有機連結,地下室便成兼具實用與創意性的多功能空間,可以舉辦講座活動、開會,或是容納更多人的聚會。

這些空間體現了我們對理想生活的想像與實踐,也無框架地探索設計公司辦公空間、以及書店發展的可能性。我們逐漸從傳統空間設計公司,慢慢轉型成像生活提案或者是企劃公司的狀態,不會特別只設限做空間設計,進一步延伸多元化的設計模式。
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Q:能否進一步說明,你透過哪些設置與設計來傳達自己的想法?



我很在意「時間性」,希望我們設計的空間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,而不只是追求短期的驚豔效果。同時這兩年來,我在設計與材料運用上,逐漸思考可不可以從自身環境出發,採用更環保永續的方式。所以運用的材料手法,要與老屋的原始空間環境契合,也希望透過工藝,傳遞設計背後的觀念與哲學。如此,我才對得起我們掛上去的這個招牌。

空間燈飾選用不少「真真 zhēnzhēn」的作品。他們強調「溫度」的品牌理念跟我想法很契合;我希望做出來的東西除了有脈絡,還能傳遞適切的溫度。而牆上那幅象徵「朽木是可雕也」的壁畫,是老房子拆回來的木板重新再製後的樣貌。我想傳述設計師不是只有好的材料才能用,而是應該具備挖掘材料潛能的能力 —— 這也是我始終想試著挑戰業主對完美的期待,告訴他們,不完美的自然質感實際上更能帶來真實的溫度與情感。此外包含鏽蝕黑鐵的 logo、門口花蓮三泰實業的石頭,還有抿石子的色塊板,都是表達透過用心的搭配,本土材料都能展現多樣的風貌

 
 
 
 
戶外的落雨鏈取代常見的 PVC 排水管,藉由落雨鏈引導雨水至花圃,不僅有功能性,又增添空間詩意,成為轉角花房的亮點。
 
 
 
 


有機且包容,具嘗試精神的藝文平台




Q:你怎麼看待「文域生活」的定位?



「文域生活」是品牌,也是平台,它不會只是純粹的工作場域或銷售文創商品的狀態而已

之前設計書空間的經驗,讓我一直深覺書店就像最早的策展空間,運用書與非書之間的巧妙陳列,把想要傳遞的觀點和訊息,有哲理的呈現,進而產生有感的影響力。來到這裡的人,能輕鬆自在而不感壓力。

除了談溫度、談生活,我也希望能在這嘗試一些不太被熟悉的書道具,讓它們產生自鳴性。大家都慣於制式化的新型書架形態,有立板、有分層,但透過利用老物件重新與空間搭配的模樣,我也希望藉此讓業主了解,融合舊物與新意的方式,不僅能增加空間層次感,也會讓書店的面貌愈加多元。這即是我們從閱讀延展至空間,對理想生活輪廓的超展開式實驗。

 
 
 
 


以往與不同的品牌接觸,我都能聽到許多屬於臺灣的故事,以及產業發展的脈絡,這不只有趣,也激發我思考:我們是不是可以集合大家的力量,共同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?


 
 
 
 

Q:這裡像是各種理念的匯聚地,經由不同的結合迸發新生的火花


辦公室完成後,我們開始跟不同的藝術家與文創品牌在此交流跟舉辦活動,包含跟書法家王意淳老師、高山水墨藝術家高定、裏山、幸中傢俱、女兒不懂茶、真真鑲嵌玻璃研究所與三泰礦業 Verde 的合作。做這些事情我完全是發自內心的喜歡,而非以盈利為目的。也因爲這份熱忱,這些合作感染到更多人願意一起嘗試。現在我們反而是需要停下來花點時間,梳理並提問自己:還可以做些什麼,這是很有趣的轉變。

 
 
 
 


打造輕鬆自在,隨手取得好書的所在




Q:自從進駐這裡,有沒有與社區互動的有趣故事可以分享?




賣出第一本書的那一刻,我自己當下是有一點不敢相信



有位鄰居發現我放了一本 John Poulsen 的作品集,那本書其實是我的私藏品。他很驚訝,因為這本書在臺灣已經找不到,就問我是否有販售。這也是為什麼我刻意把書封向外部展示,除了因為封面很漂亮,某種程度上也是用低調的方式告訴群眾,我們對於生活價值的想法與輪廓。

更有趣的是,有鄰居提議我們做「植物旅館」的副業。他說現在到處都有寵物旅館,大家出國會幫寵物找寄養的地方,但植物卻沒有這樣的服務,結果旅行回來後,植物都枯死或奄奄一息。我當下聽到覺得又好笑又佩服,他們怎麼可以想出這麼有趣的提案!因此接下來,我們就順其自然地照顧了幾位鄰居出國前請託的植物。

 
 
 
 

Q:這些書像是你自己的映照,每本書都有它存在的原因。那麼書房的經營模式以及選書主題為何?



我們並不是想靠賣書來產生收益,而是希望透過具體的行動,支持臺灣的出版業跟好的作家。選書方向以我有感觸的,以及想要倡議的臺灣文化相關書籍為主。自然、社區營造,地方創生的議題,都與我們自身認同的價值有直接關聯。我不想讓書淪為裝飾品,它應該是與生活緊密相連,潛移默化影響我們思維與感受,並使精神充實而富足的貼身小物

 
 
 
 


透過各種實驗,我想要去理解一件事:「為什麼臺灣的閱讀力會持續下降」?



我希望人們在閱讀的空間,能感受到設計者對於書的款待與意志。大家常談到書空間要有靈魂,那個「靈魂」到底是什麼?它應該是因地制宜地符合這裡該有的內容。而這個內容,便與設計者的生命經驗與閱讀廣度息息相關。如果你們對文域的理念感興趣,來這裡摸一摸看一看,書櫃就好像是世界的縮影,書與書之間有一定程度的連結,開啟你不一樣的視野。書不一定要從頭到尾完整看完,只要其中某一句話或一段文字觸動、感召到心,讓你產生一些質變,這就是閱讀的魅力和魔力所在

經由這樣的方式,讓一些原本沒有閱讀習慣的人,因為在這裡工作、生活,多一些接觸到書的機會,自然而然慢慢會有閱讀的習慣。

 
 
 
 


讓文字指引心的方向




Q:你早期的工作涉及書店和文化空間。那麼,你對於閱讀或書的情感是從小就存在的,還是因為工作接觸後逐漸融入你的血液,成為設計的一部分?



是從工作中慢慢發現原來這是我做設計的價值跟使命。我們在做的事情,始終是為了創造美好的生活,而當我回想那些最讓我難忘的空間與經驗,我發現自己最開心的時刻,是看到人們在我設計的空間駐足、閱讀,從中獲得啟發與感受。

這幾年來,我的設計心境因閱讀發生很大的轉變。我開始不會很快就拿紙筆構圖,而是用文字進行前期的構思與企劃。我也更清楚知道自己喜歡看什麼類型的書,從一開始收藏大量圖像雜誌、作品集,現在轉為更多心靈勵志、管理、行銷,以及地方創生類的書籍,反而賦予我更多內在的養分。



圖像刺激我的視覺,而文字則觸動我的內心深處


 
 
 
 

Q:可以分享閱讀影響設計的例子嗎?



平時很多人會問,我們的設計靈感是什麼?我很誠實的說,真的是來自於一些書本裡面的內容。像最近我在設計一個與歷史建築再利用的空間。其實我跟歷史建築沒有太多生命經驗的連結,但當我不知該如何著手時,我不經意翻閱旁邊一本談黑色的書,內容從多種面向探討黑色的歷史與文化。在中國古建築中,裝飾顏色有特定的象徵意義。比如故宮中的文淵閣採用黑瓦頂,因為黑色代表水色,而藏書樓容易失火,有「水壓火」之意。這啟發我對於古建築設計在材料使用的邏輯思考,進而引導我去研究陰陽五行中元素之間的關係。


從這種不經意的閱讀展開設計的超連接,就是為什麼我有時做設計,會直接從閱讀去找靈感。沒有遇到這本書,我或許只能從表面形式去構想空間樣貌。但透過閱讀獲得的脈絡,我們就有實質依循來發展文化的延伸,也能快速與業主建立共鳴,提出更具說服與感染力的設計

 
 
 
 
 
 

Q:同時兼顧設計公司與這些想做的事情,你認為在理想和商業之間,要如何達成平衡?




要量力而為,清楚自己能做到什麼程度;我們不見得一定要做得很大的規模,自己感到舒適的尺度就行



一開始確實會覺得,想做的事情那麼多、那麼複雜怎麼辦?感到迷惘時,回到閱讀的本質,我開始看《理想的簡單生活》《理想的飲食》,這些書給我重新思考的啟發與安定的力量,不用想得太複雜,我單純回歸到「我究竟想要什麼樣子的理想生活」這件事上。

關於平衡,本質上取決於追求的是何種平衡;是收益的平衡,還是形象的平衡,端看自己如何去定義。我不希望過於商業化,但我們也不能完全脫離商業。而站在商業的角度來看,設計公司本來就會規劃一些行銷的預算,我只是選擇把預算投到書空間,用我們的本業支持這個實驗性的地方,作為實際且看得見的行銷。

 
 
 
 

這個書空間是個可持續性的知識資料庫,它帶給我們的養分其實更多。每當我需要靈感或解決問題,走到前面,看看哪些書可以啟發我,省下不少去外面尋找的時間。客戶來我們這邊,因為我想讓大家認識的東西都在這,雙方有了更多生活經驗的分享,也完整實踐我對理想生活的初衷。

 
 
 
 


個人書單推薦


 
 

《成為企劃人》

獨角獸計畫創辦人李惠貞堅持以全通路不打折的形式,打破臺灣書業長久以來的既定規矩。她「用自己的方式改變產業生態」,本身就是超厲害的企劃。假設我們做空間設計也融入企劃思維,想必很多事會變得更有趣也更具挑戰。

 
 

《品味從知識開始》

品味並不是與生俱來,而是持續透過生活經驗的累積和學習慢慢培養出來的。我們不會開始就懂得怎麼欣賞藝術和搜集畫作,必須透過一次又一次的接觸,知識的累積,逐步養成鑑賞的品味。

 
 

《理想的簡單生活》

要做到理想的簡單生活其實很難,我們得有意識地把能量放在想做的事,否則易有太多虛耗跟內耗。這本書如心靈上老師,感到迷茫或生活節奏過快時,我會拿來翻一翻,形同有人在旁邊提點。

 
 

採訪|Jamie Lo . 編輯|ChichiL
攝影|Jamie Lo、ChichiL
 
 
 
 
關於攝影師這個稱謂,其實我沒有太多意見,因為這是大家認識的我。但說穿了,我是個喜歡創造的孩子,對創作沒有特愛的工具,卻有特別的熱情。認真起來打拼時有個老靈魂,但對於創新與體驗,永遠像是實驗室裏的小朋友。我想分享我怎麼看我的攝影師工作,以及工作上的點點滴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