Jamie 專欄 #024|突破窠臼!順應當代型態做適時改變,傳達別於他人的文化觀點

 

空間/ 必設計

 
 

建築空間攝影的產業,是一份需要美學底蘊,還有觀察社會動態的能力的工作,人們的生活型態伴隨大環境的演變不斷調整,不僅影響設計思考,甚至觀看的行為和裝置,從舊有的紙本刊載,到平台網站、APP 的流通,持續改變、也挑戰著我們對圖像既定的呈現思維。所以身為攝影師,常要適時適地懂得跳脫跟變化,才能讓產出的商業內容貼近當代的敘事模式,達成發聲目的。

 
 

空間/ 禾邸設計

 
 

留下最佳比例的構圖


以前客戶問過我,為什麼我們的照片比例都不太一樣,沒有固定的大小?這其實就像每個空間場域,樑柱的高低大小都不一樣,設計師一定會把它修飾成最理想的狀態,讓住的人舒服沒有壓迫感。照片的邏輯也相通,儘管片幅是相機廠商給我們的公規,但它不可能完全符合每個設計的風貌和表現形式,因此攝影師「裁切」的功力就顯得十分重要。透過裁圖,我們可以把畫面修飾得更漂亮,更完整展現設計師想傳述的概念關係

 
 

空間/ 藏寔設計

 
 

空間/ 天沐設計

 
 

如果你翻開雜誌仔細看,不難發現刊登的圖片大多沒有固定比例,因排版需求進行局部裁切也是常有的事 - - 所以最重要的,是內容能否和諧,你的演繹是否可以觸動觀者的感知,而沒有必要被現存的公版限制住創作。


另外我早期拍照時,並不會特別考慮照片橫幅或直幅的問題,尤其以前做廣告的時候,很多都是需要橫幅的圖像。直到新數位媒體和觀看媒介越來越普遍,因為我自己就是使用者,最可以直接感受呈現方式的差異,便開始思考這方面的事情。也因此我拍照會特別注意橫幅 / 直幅的應用,當我知道這個角度是空間重點,除了拍一張漂亮的橫圖,通常還會多補直式畫面,讓設計師到時方便在不同的平台宣傳使用。

 
 

空間/ 工一設計

 
 

空間/ Peny Hsieh x 源原設計

空間/ Resi 設計

 
 

你的照片,什麼東西是感動人的?


拍攝的過程若必要的話,其實我們還是會犧牲一點畫質換取想要的東西。那可能是很迷人的一道光、我想講的故事、小朋友的笑容 ...... 這個東西對我而言比「畫質」還要重要許多。當然如果站在很技術的角度來看,可能會覺得畫質不夠好就不行,但若我們仔細回想有共鳴的畫面,通常會是那個放大到 500% 還很清晰的圖像,亦或是一家人熱絡互動的樣子?

 
 

空間/ 敘研設計

 
 

空間/ KC 設計

 
 

在穩定的創作中打破慣性


有時我們會形容一個東西或畫面感覺「匠氣」,那是因為在不知不覺中,創作者用習慣解決問題的模式去面對每一個別狀況,但這些解答,可能並不適用同樣的方法對待,便容易令人感到匠氣。


雖然我們每天拍照的狀態會是浮動的,無法像藝術家一樣,靈感來了,狀態良好之下才去創作,但我們可以練習去控制執行上的誤差值,或是說「穩定度」。情緒是跟照片靈魂連接在一起的,有好的情緒,結果勢必很美妙,困難的是即便狀態比較不佳,仍然可以產出好的東西,所以我們要磨練操控機器的本能和掌握時間,並且善用自己的「氣」,來穩定當下的情緒和創作。

 
 

空間/ 覺知造所

 
 

空間/ 執見設計

 
 

當我們前後思考的出發點不同,鏡頭裡的語氣和溫度自然也會有所差異。把既定的形式模板放掉,不斷突破舊有的觀念,才可以深刻濃縮,傳達照片的精華故事。

 
 

空間/ 禾邸設計

 
 

空間/ 分寸設計

 
 

空間/ 日和設計

空間/ 睿利設計

 
 

空間/ 瑋奕設計

 
 
 
 
關於攝影師這個稱謂,其實我沒有太多意見,因為這是大家認識的我。但說穿了,我是個喜歡創造的孩子,對創作沒有特愛的工具,卻有特別的熱情。認真起來打拼時有個老靈魂,但對於創新與體驗,永遠像是實驗室裏的小朋友。我想分享我怎麼看我的攝影師工作,以及工作上的點點滴滴。
 
 

SPEAKOUTJamie Locolumn, jamie, minds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