Jamie 專欄 #010|在時代演進的洪流下,記得保持初心,讓「實驗」帶你到別人無法抵達的地方

 
空間/ ST design studio

空間/ ST design studio

 
 
有人曾經問我,當科技飛快進步,器材不斷更新,修圖軟體就能取代一些基本修圖的局勢,身為攝影師的我,如何看待這些現象和潮流?我想這其實就看怎麼解讀,最壞的時代,也會是最好的時代,每個時代都有屬於當代的美好,我們可以擁抱當下。
 
 
攝影的演變不用多說,這幾年極為快速。十幾年前,大家說數位的技術還沒辦法取代底片對影像的呈現,幾年後,數位的畫素,解像力發展極為快速,很明顯的已經超越了底片。然而會有一派擁戴舊時代的創作人說,數位沒辦法取代底片的靈魂。我則是認為,生在什麼時候,就擁抱這時的工具;創意與情感的傳遞,永遠會凌駕於任何工具之上,只是我們選適合、並且方便容易使用的工具來替自己發聲。

 
 
空間/ 由里設計

空間/ 由里設計

 
 
空間/ 二三設計

空間/ 二三設計

 
 

生於數位的時代,數位的運算技術的確給了我們很多便利性,包含照片的動態範圍寬容度,濾鏡模板等色調處理的簡便性,也讓我們有更快的速度去產生我們要的感覺。以拍攝空間來說,記得剛入行時在處理室內室外高光反差,我需要用包圍式曝光拍三張照片,以一張照片為基調,室內過暗的地方就用過度曝光的照片來補救,窗簾與戶外太曝光的區域,就用拍攝比較暗的那張照片來修補,這樣三張照片可以幫我們呈現一個相對完美的商業攝影空間。

 
 

才不過幾年,現在全幅相機的動態範圍已經媲美多年前中篇幅的能耐 (Hasselblad, PhaseOne),我在大部分的情況中,用一張照片便可以收集到我需要的素材,並用一張照片修圖呈現。


色調處理也是。現在已經無所謂真實與直出的色調,你選擇的是不同廠牌給你的色彩演繹,喜歡Sony的顏色或是Fuji的顏色還是Canon,Nikon的顏色?如果都不喜歡也沒關係,我們拍完照片後丟到電腦或手機裡面,套個喜歡的濾鏡,要銳利,要底片感,現代、復古,軟體和app馬上幫你處理完成。

 
 
空間/ 執見設計

空間/ 執見設計

 
 
空間/ 藏寔設計

空間/ 藏寔設計

空間/ 藏寔設計

空間/ 藏寔設計

 
 
空間/ 一研設計

空間/ 一研設計

 
 
空間/ 和和設計

空間/ 和和設計

 
 

熟悉工具之餘,用自己的感受來創作感動的新影像


回歸到主題,在這個時代,身為創作者,我們應該要去熟悉,去應用工具,知道這些東西還可以交叉使用,用自己的感受,去創作全新感動的影像。


如果對軟體陌生,這邊分享我們用哪些軟體輔助創作。商業接案的話,我們基本上都用 Capture One 配合即時連線,在裡面處理大範圍的東西,例如基本的曝光、白平衡與水平垂直問題,在用無失真的檔案傳出到Photoshop去修正更些微局部的部分。基本上我認為越好的東西都會保持很高的真實度,所以我討厭過度修片與操弄技術,製作沒有感情的東西。我的東西都是用軟體輔助,保留原汁原味,用影像的方式把現場感受還原給沒有辦法到達現場體驗的人。

 
 
空間/ 隱室設計

空間/ 隱室設計

 
 

思考如何讓觀者有最佳視覺體驗


檔案完成後會針對不同媒體去做轉檔。早期在類比時代,主要的媒體就是報章雜誌,同一個完稿會在不同的雜誌與印刷刊出,但是每家的紙張不同,例如有些報紙本身偏黃,雜誌用亮面雪銅紙比較白,因此再出給報社的時候我們會在完稿抽黃,並加強銳利度,這樣他印刷到原本黃色的紙張上面,反而顏色漂亮,接近我們希望給觀眾的感受。

 
 
空間/ Psw建築設計研究室

空間/ Psw建築設計研究室

 
 

數位的時代雖有改變,但是觀念也相同。例如網站上的圖片可能亮一點比較討喜,IG的圖片因為比較小,進去之後會裁切不要讓資訊量太大,如果放在一般社群,我在轉存會用一種均值設定。特定的網站,便會稍微針對網站屬性顏色微調(例如,藝術性的我會輸出柔和一點,底色白色與黑色的網站我也會微調裡面項目)簡而言之,同一組照片在不同地方曝光的時候可以微調,照片是死的人是活的,我們都可以思考一下如何讓觀眾有最好的體驗感受

 
 

無論時代怎麼變,永遠保持初心


儘管潮流會演進、不斷演化,我們在創作者角度,永遠可以抱持好奇去學習新的觀念與技術,有更快更有效的方式就可以實驗看看。不過不管怎麼選擇工具與軟體,記得最重要的是保持初心,永遠不要套公式,「實驗」可以帶你到別人無法抵達的地方

 
 
空間/ 太硯設計

空間/ 太硯設計

 
 
空間/ 崧琳設計

空間/ 崧琳設計

 
 
空間/ 潤澤明亮設計事務所

空間/ 潤澤明亮設計事務所

 
 
 
 
關於攝影師這個稱謂,其實我沒有太多意見,因為這是大家認識的我。但說穿了,我是個喜歡創造的孩子,對創作沒有特愛的工具,卻有特別的熱情。認真起來打拼時有個老靈魂,但對於創新與體驗,永遠像是實驗室裏的小朋友。我想分享我怎麼看我的攝影師工作,以及工作上的點點滴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