輕喚你記憶裡的台灣印象!採集在地風土故事,融合 fine dining 與台味情懷的飲食實驗 ㄧ 斑泊

 
 
 

像個沈著的說書人般,「斑泊」以台灣在地故事作為發想起源,結合現代 fine dining 思考模式,拆解、梳理、重組,站在不同視角,詮釋過往台灣人記憶裡的尋常料理。餐廳意圖讓兩種飲食文化,橫跨時空界限,開啟嶄新的深層對話。


就在你帶著期待又未知的步伐,走進這佔地三層樓的寬敞空間,一趟從飲食出發,引領人們沿途蒐集本地風土與歷史紀實,遍尋匠人工藝的追溯之旅,旋即揭開序幕。在多重感官匯聚之處,濺起一圈圈泛動的漣漪。

 
 
 
 

要能襯托濃郁的台味念想,又不過份干預來客的想像力發展,空間的環境規劃和氛圍掌控極為重要。為此,斑泊團隊邀請擅長將故事線索埋藏於角落細節的伴境空間設計操刀,使場域及料理相應併行,共同述說一頁寓意綿長的斑泊時光。


把最熟悉的街道風景搬進室內


聊到規劃概念之前,設計師 Hans 和 Joy 先跟我們分享一則小故事:長年在國外米其林餐廳工作的主廚曾說道,以前回台灣做菜給家人長輩享用時,爺爺奶奶卻吃不太懂他想表達的料理感覺是什麼。家人真實的反應,讓主廚深刻萌生了「有沒有可能用 fine dining 的方式,呈現在地情懷的味道」的想法,因而也種下日後斑泊在充滿實驗性的創新體驗中,緊密與土地串連的調性。

 
 
 
 
 
 

當設計師開始採集素材,自我探問「台灣最常見的街道風景是什麼?」他們發覺大街小巷裡,各種房屋增建的形式,最是深植於眾人腦海。這儘管有些爭議,卻是我們不可否認的存在。有些街屋,一樓是雜貨店,二樓是店主自家居所;空間不敷使用時,住戶開始擴增吊掛招牌的位置,曬衣服的地方......鐵皮、浪板等東西,久而久之,自然形成路面上的民家景致。


說也有趣,若單從生活面向來分析狀況的緣由,就像專屬台灣人版本的「形隨機能」。因為在這麼小的空間生活著,以至於必須不斷運用增生的形式,倒也是種具備生命力和韌性的趣味發揮!企盼「做很台灣的事情」的 Hans 與 Joy 兩人,便決定把街道上最常見,大家普遍不喜歡的材質及空間運用,以別出心裁的呈現方式,置入在斑泊各處角落。

 
 
 
 
 
 

見山是山,見山不是山,見山還是山


一進門立刻撼動眼簾的鐵皮屋量體,彷如於挑高的接待空間,立下直球對決的宣言。結合迴旋樓梯的設置,完整把場域裡發生的所有事情,通通連結於此。人們在之中感受、沈澱、觀察、觸摸。任何環繞身邊的東西,鐵皮、浪板、鏽鐵鋼架、竹片、紅磚、藺草,都曾是雙眼再也熟悉不過,常被識為雜亂的路邊景象;只是現在,我們換個角度去看它。
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世上所有事物本質並無好壞之分,不論東西方食材,經由不同的烹煮手法、調味邏輯,自然會創造出不一樣的成果。若用順應本質的處理方式,發揮材料特性,最終狀態或許就會截然不同。


設計更是如此。他們用禪語中的「見山是山,見山不是山,見山還是山」,精準地為整體空間做出註解 —— 「很多東西本質上從未改變,全因時間演進,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歷練使然,某一天你重新回頭看,內心也許便出現了鄉愁等各種意義。而那些念頭,都是心境轉化才理出的思緒。」材質本身就夠美了,端看如何去編排。一個人經歷過了什麼、想要表達什麼,眼中看見的是什麼?這些都會奠定最終成果的表現形式與風格。
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用溫度和編織手法,形塑時間的流動和韻律


時間是很奇妙的催化劑,它能沖淡不愉快的念頭,亦能讓人成熟有所體悟,轉而加深內心對事物的眷戀。伴境團隊除了呼應料理本質的創想脈絡,還試圖以「溫度」作為催化劑,賦予空間強烈的「時間感」。


材料經由高溫炭燒或是酸鏽處理,產生不同的質變與扭曲,再加上後續的手工塗染,編織與框裱的交互運用,建構出輕盈的動態規律。季節流逝的歲月痕跡,在物質表面隱隱發光,呼應著店家的自述:「斑泊,也許聽起來是個負面詞,不過經過歲月的洗禮浸潤,也會顯現出一番迷人的風采。」
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進到斑泊的來客,起初彷彿是立於暗門旁的籠中鳥,等待著暗號解除的瞬間。一離開鳥籠的框架,我們化為自由之姿,高升到二樓的半高複層鳥瞰天地,解除既有的成見限制,放開意識的束縛,只需好好坐下,任由味蕾縱橫山海闊野,感受店家精心言述的台灣故事 —— 此時此刻,細微的光暈包覆間,正氤氳興起每個人獨有的家事情懷。
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
斑泊 Banbo Restaurant
地址:台北市中山區樂群二路265巷38號
資訊: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