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生活的邊界:禾邸設計以量子視角進行空間意識實驗

 
 
 

在傳統物理學的視角中,世界由精確的法則構築,物體的位置、速度與狀態皆能清晰計算。然而,量子力學掀開了另一層帷幕——微觀世界裡,粒子如霧中幽靈,同時存在於多個位置,行為跳脫線性邏輯,充滿不確定性。這種模糊、疊加、瞬息萬變的特性,為設計領域點開啟了不同視野:空間是否也能如量子態般,同時承載多重可能?

若將空間視為一片量子場域,設計便不再只是對功能的固化分配,而是一場關於「可能性」的動態實驗。牆面可以同時是邊界與通道,客廳則為生活劇場,私密與開放如波函數般疊加共存。

 
 
 
 

禾邸設計所操刀規劃的樣品屋,正是一場空間的量子躍遷——色彩如能階跳動,光線如粒子軌跡穿梭,材質在觸碰間坍縮為真實體驗,是台灣住宅設計的語境裡開闢出嶄新的美學維度。


非定域性的試煉場


相較一般樣品屋著重於展示「功能最大化」,禾邸設計團隊打造的樣品屋則更像一處用來檢驗設計觀念、構築生活理想的實驗場景。它所面對的不是具象的使用者,而是想像中的居住者——可能是高階主管、藝術愛好者、或是對生活風格極為敏銳的個體。因此,在設計上特別強調流動性與主觀性,空間不再預設為傳統的使用方式,而是提供多重路徑與解讀的餘地。
 
 
 
 
 
 

結構上的解構與重組


原建築格局為「一加一房」,設計團隊重新解構其佈局邏輯,將原本獨立的客廳與主臥重新編排,以一面未頂天的主題牆作為整體空間核心。這面牆體不僅是結構上的界定,也是機能與視覺的焦點,下方挑空設計如同懸浮平台,融合內凹的壁爐像被鑿開的蟲洞,火光搖曳時,紅光在玻璃與灰色塗料牆間折射,彷彿不同時空的場景在此疊加。

整體設計使空間彼此連動而非分割,光線與視線可以穿梭,聲音與活動也不再受制於牆面的阻隔。空間彼此觀照卻保有界線,呈現出類似量子狀態下的「非確定性結構」——讓居住者自由定義各自的生活秩序。
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在高度有限的空間裡,設計團隊選擇保留天花的原始骨架,並透過切角、層板與機能整合等手法,重新編排出視覺與光線的動線。切角的安排突破單一水平面的拘束,層板設計則在俐落中帶來層次韻律感,並將照明與空調出風口等功能整合隱藏於其中,使整體空間俐落輕盈,也有如量子狀態般「在場與不在場」的雙重性。讓每一次抬頭,都是一場對結構與秩序的重新想像。
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顏色與材質的設計語法


色彩為此設計中的亮點之一。設計團隊刻意選用紅與藍作為主要對位:紅代表感性與能量,藍象徵理性與深邃,兩者在空間中拉扯、交織,如同電子的自旋狀態,在同一個場域中產生張力與平衡,同時也塑造出場域的情緒輪廓。

其他則收束於黑、白、灰之間,作為視覺節奏的基調,讓紅藍跳色更具張力。材質方面,選用不常見的拼接磁磚、雕塑感裝置家具與量身訂製的金屬飾面衣櫃,傳遞出設計語彙中的獨特性與藝術性。採以輕盈俐落的思維,強調形體、線條與光澤的關係,營造出如實驗室般的空間精準感。
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家具配置也別具巧思,例如茶几採用玻璃與紅褐色大理石疊構而成,視覺上既通透又穩重;地毯則以黑白條紋展現節奏感,呼應空間中的幾何構成。

 
 
 
 

光:生活場景的引導者


設計團隊藉由整體燈光配置創造出極富層次的空間表情,也是生活場景的構建者。長凳上的橘紅燈飾出聚焦性,角落吊燈與間接照明則勾勒空間深度與轉場節奏。局部照明搭配飾品與家具的材質,使物件本身也成為空間的光體,模擬出不同時間段的生活氛圍——如清晨閱讀、午后放鬆、夜晚冥想等情境。
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整座住宅是關於空間語言的實驗,也是設計邏輯的一次拆解與重構。禾邸設計透過對色彩、結構與使用邏輯的深度思辨,為台灣設計界提出一個值得思考的議題:當空間不再是對「過去生活經驗」的複製,而是一場對「未來生活可能性」的探索,它是否也如量子場一樣,需要被重新測量與定義?

 
 
 
 
 

LIVING, SHOPSLinhome, visit, cover