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 專訪 ]以設計閱讀世界,催生多家書店空間的文域設計總監謝鎮宇:「我之所以喜歡書店,是因為它豐富了我的生命,使我感到富足」

 

文域設計總監/ 謝鎮宇

 
 

當代城市的文化生態裡,書店不僅是知識和想法的交換場所,更是城市靈魂的一部分,承載深厚的人文情懷。經手過許多書店設計的文域設計謝鎮宇,常以獨到的人文風範表現空間。趁著跟鎮宇一起到中國拍攝書店案的機會,我們親身造訪、感受他設計的場域氣息與氛圍。並請同時作為愛書人,也是設計師的他,跟我們分享這些年來設計書空間的實作觀點和理念;在面對各種實務面的挑戰時,又是如何因應解題,為城市文化生態和社區發展,注入正向的影響與改變。

 
 
 
 


人們生活不能只追求所謂的「剛需」,一定要立竿見影、產生金錢效益才去做。有時無用之用,那個「無用」並非真的無用,反而是必要的存在。書店對我來說就是這種存在。不閱讀不會怎樣,但是我如果停止閱讀,我會感到精神狀態變得匱乏,好像停滯、沒有進步,思考也會變得僵化而不靈活


 
 
 
 


每一間書店,都是有趣的企劃案






Q:還記得你第一個書店設計案嗎?當時是怎麼樣的時空背景,促使你踏入這個領域?



我第一個書店設計案在我前公司時期,接手一個位於上海的台灣連鎖書店設計案。那是規模相當大的項目,一次規劃的面積大約都是1000多坪的旗艦店。當時中國各級城市希望透過文化類的場域為商場導入人流,刺激當地經濟,也提升地方文化。在那樣的時空背景下,我們有很多機會接觸到這類型的案件。


成立文域設計後的第一個書店案則是在杭州。那時在北京一家書店工作的朋友向我推薦,他們要在杭州開設旗艦型書店,問我有沒有興趣?而我成立文域設計的初衷,就是希望在文化場域的空間深耕,當然會想把握住機會。



Q:經過一些案子經驗累積,除了店家本身的需求,這些案件對你後來的想法和觀點有何影響?



這些經歷讓我開始去思考碰撞一些更精準主題的閱讀空間。例如,將具象的道具樣貌適度植入設計,像是地方的特色、建築標誌性的元素,把它放入未來新的書店案,使之更具地標性。這麼一來,每間店會有精準的特色,就像旅行收集的景點郵章一樣,使顧客想把每間店的特徵都收集起來。不然如果每家店都複製相同形貌,我會很怕失去地方性的文化。如何做到連鎖不複製,是連鎖書店和品牌必須持續思考的工作

 
 
 
 


做書店設計,我們的角色很像編輯






Q:設計書店及文化空間時,你通常會從哪些方面尋找靈感?



通常我找靈感的方式會有幾種:第一種就是閱讀。文字其實某種程度也可以做設計,因為文字可以讓人產生對空間的想像。我會瀏覽一些書籍,有時候讀一本,有時讀一篇或一小段,就足以從中去擷取一點設計靈感。


旅行也是找尋靈感的重要方式之一。做書和文化空間設計案,一定要了解地方的文化、經濟,當地人的消費模式和生活習慣,從不同的面向去看待項目與基地的背景狀態

 
 
 
 

Q:過程遇到的最大挑戰,通常會是什麼?



常遇到的挑戰,是如何決定每個空間應占的比例,配置適合的內容,以及考量哪些元素應該被納入。我們前期會花比較多時間跟甲方一起去梳理這些訊息。由於每個區域都有其獨特的生活文化,人口結構、消費習慣也會有所差異,所以沒有標準答案。


也因此每一間書店,我們一開始都會希望有個明確定位,探討它扮演的功能及角色會是什麼?這又會牽涉到需要進行田野調查和資訊整合,後續通常會邊做邊調整。

 
 
 
 

Q:針對書店空間,你如何平衡美學設計與功能性需求?



風格本身是需要時間累積,而不僅是依賴表面裝修和硬裝的呈現。討論設計時,我不會一開始就把風格提出來討論。反而是怎麼樣「可以讓店家生存」—— 這件事情是重中之重。因應這間店的狀態定位,植入該有的樣貌,風格自然而然就會帶出來。




功能需求則主要在於書架的系統,這會間接影響到動線佈局;不同品牌擺放的商品不同,動線自然有所不同。在平衡這兩者時,我們希望讀者進入綜合書區,能看到層次分明的書籍陳列,如從低到高,前後有序,不要一開始前面就塞得滿滿的,反而會讓讀者感到眼花繚亂。

 
 
 
 


書店本身就是知性而有機的空間,我們沒有一定要使用什麼樣的空間語彙來刻意強調人文,而是回歸書的本質。只要把書空間照顧好,把閱讀環境照顧好,讓整體動線合理,使用舒適,知性的氛圍就會自然而然形成,塑造有人文風範的空間


 
 
 
 

Q:你如何安排書店的平面佈局和動線,促進讀者之間的互動和書籍的探索?



關於平面佈局和動線,我們會很實際把理性面的考量納入。書本本身的利潤有限,所以書店營運在某種程度上,必須依賴咖啡、非書商品、精品文具等來平衡收益。也因為這樣,書店設計需要一定程度的經驗,進行書與書、書與非書的總體規劃。


規劃上,我們會考慮商品結構和客戶期望的比例來進行調配。一開始先按照主題空間的面積進行切割,動線部分,則根據這些大範圍的切割來合理化。以閱潮書店舉例,空間主要分為四大主題區:書區、咖啡區、精品文具區和兒童區。這四個區塊是書店的主要營收來源。我們根據基地的條件,現場的採光、原始平面配置、主入口處以及手扶梯的人流方向等因素,都會被考慮進來,以設置理想的迎賓狀態。


平面佈局跟動線愈加順暢,可以讓讀者與書籍的接觸變得更合理。現代書店是個生活提案的場域,我們希望閱讀變得輕鬆有趣,甚至給人尋寶的感覺。所以走道的設置盡量抓合理的寬度,不太寬也不太窄,讓書與非書商品有一定比例上的融合,陳列方式豐富多樣。

 
 
 
 
 
 


什麼樣的空間我願意待比較久






Q:這次拍攝我發現書店中的咖啡區都設有大面窗戶,是什麼樣的原因?



我們合作過的書店,基本上平面配置圖都畫超過10張,其中多在進行各種細部的微調。不同地方會有當地的消費者模式和習慣。以中國來說,探討書店,尤其是「閱潮」這個品牌的時候,咖啡區絕對是重點。


你會發現咖啡區不是在最裡面,也不是門口,都會落在一進再一進,比較位於第3層的地方,目的是希望增加顧客停留的時間。現實面來看,咖啡盈利相對比書本來得高,所以咖啡空間必須要有一定的面積在。而有陽光的地方會讓人久坐,因此我基本上會在大面開窗戶的區域,揉合咖啡區與書區,優化顧客體驗之餘,也促進消費意願。

 
 
 
 
 
 

Q:那麼這兩間書店一進去,同時可以看到藏書與禮品類的東西,這是預先計劃的嗎?



入口處即見到藏書與禮品,是刻意安排的陳列方式。書店設計有個重點是「不能讓書店沒有書感」—— 我們首先要確保一定程度的書籍量被陳列出來,大概三分之二面積看到書的氛圍,剩下的三分之一就會是禮品,用來吸引顧客注意力,並提升非書類商品的銷售。


書店本身的美術設計非常重要。我們期待書店每個的陳列區,都有各自的主題風格。同時內部又會根據節慶活動的不同,呈現相呼應的面貌。

 
 
 
 


微型策展空間裡的生活提案






Q:在你看來,電子化時代和閱讀模式改變對傳統書店的營運帶來哪些變化?



電子化時代和閱讀模式的改變,對傳統書店產生很大的影響。不過我比較老派,電子書雖然便利且節省空間,但相較之下缺少一些溫度和觸感,我仍然傾向紙本書的閱讀習慣。針對這樣的改變,書店在設計和營運上,可以進一步增強閱讀體驗和環境布置


閱讀可以有多種樣貌,不僅限於文字的體驗。假設討論的主題是關於咖啡,可以實體展示咖啡器具、設備和豆子,甚至提供咖啡製作的示範,這類豐富而有趣的展示不僅限於閱讀紙本內容,而是讓消費者能實際接觸和理解相關知識。書店的設計和功能應該反映這一點,進而吸引更多的讀者到訪互動。當書店更加有趣,讓人感到越舒適,也會有更多顧客想要走進書空間。

 
 
 
 

Q:未來書店會變成什麼樣的定位?



當各地產出更多特色書店後,讀者就能擁有不同的閱讀體驗。舉例來說,例如,以繪本為主題的書店會吸引親子客層的參與,以攝影為主題的書店則可能吸引專業人士,而以運動為主題的書店,則會吸引重視健康和生活的人。每間店都有不同訴求跟想去探討的議題,有以商業為主的書店,有二手書店,這都很有趣。發展完整的城市不可能沒有書店,這些落腳城市各處的店家,會有自己的價值定位。


Q:那麼你認為書空間的設計趨勢將會如何調整?



未來書店不再追求旗艦型的規模,而是會更加精緻、個性特色化。空間的設計,能夠回歸閱讀本質,照顧好讀者在書店內的體驗狀態,並且越貼近在地生活的文化特色,彰顯獨特性。這麼一來,書店會變為一處融合多元生活元素的文化場所


像你在閱潮金灣店會看到很多彎彎的,金金的東西在;中山店就會看到比較多裝飾性的燈飾,都是為了去呼應地方的經濟產業。這也是我覺得做書店好玩的地方 —— 我們會跟著書店去旅行,瞭解個別城市的文化。而這,也會讓我們保有設計的初心:原來它可以為地方帶入一些特色跟價值

 
 

閱潮.中國廣東/ 金灣店

 
 

閱潮.中國廣東/ 中山店

 
 


書店就是一個微型的策展空間,一本書就是一個世界


 
 

閱潮.中國廣東/ 中山店

 
 


在一座城市不知道要去哪裡,我會進到書店去看看






Q:就你看來,書店在一座城市的文化生態有什麼樣的角色和作用?




有些人說,書店是城市的文化地標。在歐美等地,很多為社會發聲的議題內容都在書店產生,因此書店可以說是孕育了許多著名的作家與精神領袖。可以說,這個場域在某種程度上扮演了一個「speaker」的角色,是文化內容產出的重要空間和載體


Q:好的書店設計,應如何反映並促進社區的文化交流?



實體書店,人與書的相遇往往是不期而遇,這與線上購書的體驗大相徑庭。書店提供空間,讓人們更容易與不同種類的書籍產生連接,既浪漫又有趣


以前大部分人會認為書店就是要非常文青、安靜而優雅,但,誰說書店一定要長那樣?可以讓大家一起共享共創是很有意義的事。閱讀是可以被影響、被感染的,好的書店設計,要能夠促進社區學習和提升閱讀的風氣。我上次看到學校老師帶學生到書店,體驗集體閱讀的氛圍。眾人一起安靜看書,共同進入到一種情境,那是很美好的畫面。我這回因爲拍攝緣故,親眼看到許多人在書店從早待到下午,我想這就是設計師跟書店的價值所在,也是我被書店救贖的一種狀態。激勵著我持續有動力和使命感,去創造更多有意義的空間。


此外,如果適度地把在地藝術家作品放進空間,書店也會是另類藝術的孵化基地。連同本身舉辦的一些沙龍活動,都是在促進書店跟社區居民交流的重要媒介。我們設計的每間書店都會有上述的機能,譬如中山閱潮中央閱讀區和咖啡區,只要移開桌椅,就可以變為舉辦講座或是新書發表會的場所。有時店家本身也會配合節慶和企劃,舉辦手作課程。

 
 
 
 


融入地方特色的書店會告訴旅人這座城市的風貌


 
 

Q:設計師在推動城市和文化發展過程,可以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和貢獻?



我們可以藉由設計去幫助到一些需要幫助的人,這是做文化場域空間很有趣且好玩的事情。作為設計師,我們讓自己有編輯的意識,透過設計和編輯思維,將地方特色、經濟及產業進行梳理整合。我們不會只是純粹提升美學空間,可以再做更多。假設我沒有做書店空間,可能也不會有那麼多機會接觸到不同城市的文化和地方產業。

 
 
 
 

Q:那麼這些書店美學概念,可以如何引進居家和其他商業 / 辦公空間?



最近我很喜歡跟同事們分享,我們如何讓工作跟生活可以更加地餘裕?其實不是擁有很多東西才叫做富有,對我來說精神層面的豐富才是富足。如果可以很有餘裕的去追求想要做的事情,那會很棒。像是透過在家裡適度留白,創造餘裕,就可以規劃彷如書空間一般,有各個主題區域的樣貌。其中,有自己的一個角落很重要。那個地方可以讓你好好收藏自己採購的書籍,安放重要的生活小物,跟閱讀角一樣,讓內心感到有個舒適的療癒所在。


閱讀本身就在豐富我們的生命。我想找靈感、處於低潮,期待有些改變,想要獲取新知的時候,透過閱讀都可以達到。所以多看些書,把它潛移默化變成是種習慣,你會發現其實這個同溫層還是大有人在,並不是已經沒有人在看書了

 
 
 
 


開一間激盪碰撞跟交流的書店






Q:你們新辦公室,有些跟一般設計公司辦公室不一樣的企劃。能稍微透露一下緣由,以及未來有什麼樣的發展嗎?




作為設計人,我們應該變成是內容的產出者,用企劃力突破設計公司的樣貌,同時也拓展書店的可能性,讓書店經營表現更多的精彩樣貌。



開一間書店,是我一直以來的夢想,起初並未規劃室內設計公司結合書店的形式。那為什麼會想要做這件事?一來想要實踐書店新的可能性。二來也在思考,如何整合公司過去接案以來所累積的資源與經驗,嘗試突破室內設計公司既有的框架輪廓,藉由新的工作場域,清晰的去表達想傳遞的美好生活樣貌


許多人認識我們,可能是因為我們做了不少書店空間,那我們本身藏書也很多,僅是製作書架擺上書本,好像少了點味道。況且,儘管不是書店本業,我也想感受書店第一線人員的工作狀態,於是決定劃分一些面積留給這間書店,試著再突破一點自己的舒適圈。想著想著,空間需求就越變越多元...... 很期待大家一起在這裡閱讀,產生更多有趣的碰撞和交流。

 
 
 
 

採訪|Jamie Lo . 編輯|ChichiL
攝影|Jamie Lo、Szuting Liu
 
 
 
 
關於攝影師這個稱謂,其實我沒有太多意見,因為這是大家認識的我。但說穿了,我是個喜歡創造的孩子,對創作沒有特愛的工具,卻有特別的熱情。認真起來打拼時有個老靈魂,但對於創新與體驗,永遠像是實驗室裏的小朋友。我想分享我怎麼看我的攝影師工作,以及工作上的點點滴滴。